1974年彭德怀逝世,浦安修未能见其最后一面,四年后受到好友的严厉指责。
这句责备,源于一段绵延四十载的革命情缘。 1938年,二十岁的浦安修,一位北平师范大学的优秀学生,放弃学业投身革命,来到陕北公学。彼时,年过不惑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刚从前线归来,参加六届六中全会。一场特殊的邂逅,在陈赓大将的“巧妙安排”下发生。浦安修被安排坐在彭德怀演讲台前排,会后,陈赓半开玩笑地说:“彭总,那位姑娘一直看着您呢!”彭德怀虽然严肃地批评了这个玩笑,却记住了这位戴眼镜的文静女子。在组织的同意下,两人开始了交往。彭德怀坦率地向浦安修说明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性子急,文化水平有限,并且年龄相差悬殊。1938年,他们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婚礼的贺礼是战友们凑钱买来的两只鸡。婚后,聚少离多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浦安修跟随北方局机关辗转各地,而彭德怀则忙于指挥战斗,例如著名的百团大战。有一次,浦安修跋山涉水三天,终于赶到八路军总部,却正赶上彭德怀主持作战会议,她在院子里苦等至深夜,彭德怀出来只说了一句“你先休息吧”,便又回去继续研究地图了。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迁居北京西郊。浦安修在北师大任职,多次被组织找谈话,要求她与彭德怀“保持距离”。1962年深秋,一场长达七小时的北师大党委会议,最终做出了关于浦安修离婚申请的决议,称这是“特殊情况下作出的特殊决定”。鲜为人知的是,1965年彭德怀前往四川担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前,浦安修悄悄来到他家,为他整理行装,两人在彭德怀亲手栽种的梨树下默默相伴良久,临别时,浦安修只轻声道:“保重”。1974年,301医院传来噩耗,彼时浦安修在河北邯郸的“五七干校”劳动,她申请回京,却因手续繁琐耽搁,直至彭德怀去世十二小时后才办妥。
1978年,浦安修获准以彭德怀夫人的身份参加追悼会,并参与了《彭德怀自述》的整理工作,并将稿酬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学校。她说:“这钱本该是老彭的,用来培养家乡的孩子,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1991年,浦安修在北京辞世,享年七十三岁。她的遗嘱中写道:“将我珍藏的彭德怀战争年代的照片,捐赠给军事博物馆。”这些照片如今陈列在军博的“抗美援朝战争厅”,其中一张1940年八路军总部的合影背面,写着她生前用钢笔写下的字迹:“愿来世再续革命缘”。
从延安的初遇,到北京的永别,这对革命伴侣的故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经历了战争的离散,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的悲欢离合。 “见安修”这三个字,或许不仅是对妻子的深情,更是对那个理想与现实交织时代的深沉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