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恢复高考文件领导同志批示的原件。这一决策意义重大,以超越任何一种制度调整, 1977年8月4-8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33位专家学者建议改革招生制度,邓小平当场拍板1977年恢复高考。 同年10月2日,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就高等学校招生情况向邓小平请示; 10月3日邓小平作出批示;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相关文件;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文件,明确从1977年起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1977年11月28日-12月25日,各省命题组织高考,570万考生参考,录取27.8万(录取率4.74%);1978年全国统一命题,610万考生参考,录取40.2万(录取率6.56%)。两次招生间隔半年,超1180万考生报考,录取68万新生。 领导同志批示原文 1977年10月2日,刘西尧给邓小平的请示: 邓付(副)主席: 遵照您十月一日批示和方毅(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志审阅后的指示,全国招生工作文件又作了修改,方毅同志嘱送呈您审阅指示。招收研究生的意见,因来不及付印,县送呈审阅。以上文件,除另送方毅同志一份外,均为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带您审阅指示后再上报。 刘西尧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日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的批示: “华主席: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乃至社会发展史上的“破冰之举”,其意义远超教育本身,是时代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它终结了“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工农兵学员招生模式,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重建了公平的人才选拔标准。知识改变命运从口号变为现实,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才储备按下“加速键”。 这一决策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远见卓识。 在1977年的座谈会上当场拍板、10月批示中强调“此事较急”,短短两月内完成从请示到落地的全流程,既展现了拨乱反正的决心,更凸显了对教育规律的敬畏,教育的本质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而公平的选拔机制是教育活力的根基。 恢复高考的意义,早已超越一次制度调整,它不仅让570万考生重拾梦想,更在全社会重塑了“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价值观,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最核心的人力资本动力。这场“破冰”,既是对历史的纠正,更是对未来的奠基。
高考后我终于有了反驳你的勇气
【1评论】【2点赞】
IF YOU
[点赞]
六月岭
世纪伟人!
龙马精神
邓公才是真正关心人民疾苦的伟人!
用户15xxx46
有幸参加七七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