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王毅外长的欧洲之行,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跟欧洲打交道的方式变了。在访欧行程中,我们先是对白兰地出手,后又对欧洲的医疗器械进行反制。说实话,在与欧洲进行高层对话过程中,我们连续出手这样的场景可能是第一次出现。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客客气气,温文尔雅与欧洲打交道的方式可能要过去了。
咱先说说这反制措施是咋回事,今年7月4号,商务部发布终裁,对原产于欧盟的相关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从7月5号开始执行,一征就是5年。
为啥要这么干呢?因为欧盟的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说白了就是人家故意压低价格卖,把咱们自己的白兰地产业都快挤兑死了。
你想啊,人家价格压得那么低,咱们的企业还咋活?所以咱们也不能惯着,该出手时就出手。
而且,这事儿可不是临时起意,从2024年1月就开始调查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该走的程序都走了,该给的机会也给了,可欧盟那边就是不松口,那咱们只能采取措施了。
紧接着,7月6号,咱们又对欧洲的医疗器械下了“黑手”。欧盟不是限制中国企业参与他们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吗?那咱们也不客气,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比如说,采购预算超过4500万元的医疗器械项目,要是确实需要进口产品,那就得把欧盟企业排除在外,就算是非欧盟企业参与,他们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也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这招可真是“以牙还牙”,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舒服。
那为啥咱们这次会这么强硬呢?说白了,就是欧洲那边太不地道了。就拿电动汽车来说吧,2024年10月,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高能达到35.3%,说是咱们的电动汽车存在补贴,影响了他们的市场。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保护主义,就是想把中国的电动汽车赶出欧洲市场。咱们这边好声好气跟他们讲道理,说咱们的补贴都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可人家就是不听,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那咱们也不能干等着被欺负,只能采取反制措施了。
还有医疗器械这事儿,欧盟也是先动的手。2025年6月,欧盟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这明显就是在搞歧视。咱们多次跟他们沟通,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可人家根本不搭理咱们。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要是再不出手,那可就真成软柿子了。所以咱们也出台了对等措施,就是要让欧洲知道,咱们不是好欺负的。
这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其实释放出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中国跟欧洲打交道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变成了“主动出击”。以前咱们总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不闹别扭就不闹别扭,可现在不一样了。
咱们开始学会用规则来保护自己,你要是违反了规则,那咱们也不客气,该反击就反击。就像商务部发言人说的,咱们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当然,咱们这么做并不是要跟欧洲闹僵,而是希望欧洲能够明白,合作才是共赢的唯一出路。就像王毅外长在访问欧洲时说的,中欧应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做世界的“稳定之锚”。
咱们并不排斥跟欧洲合作,相反,咱们还希望能够跟欧洲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比如说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但是,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如果欧洲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咱们也只能奉陪到底了。
总的来说,王毅外长的这次欧洲之行,标志着中国跟欧洲打交道的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变化,既是中国实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咱们希望欧洲能够认清形势,跟咱们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中欧关系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要是欧洲还是执迷不悟,那咱们也不怕跟他们掰掰手腕,毕竟咱们手里也有不少牌可以打。
征途
我国应该文文雅雅,客客气气的制裁它们!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