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抄作业发展起来的!”国防大学马骏教授曾直言,表示中国弯道超车经不起打压,因为是抄作业发展起来的,人家给你抄是你的运气,说白了就是可能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直接复制西方验证过的技术路线是务实选择。比如芯片产业长期依赖ARM架构设计、进口光刻机生产;医疗领域曾沿用欧美制定的癌症诊疗标准。这种模式用市场换技术,迅速培育出完整产业链,却也埋下隐患——一旦别人收回“作业本”,技术命脉就可能被掐断。2019年华为被断供芯片就是惨痛一课,当时中国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几乎空白,每年进口芯片花费超3000亿美元。 但若因此断言中国“只抄不学”,显然低估了这个国家的转型能力。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美西方“卡脖子”的压力下。以芯片为例,当美国封锁EUV光刻机出口,中芯国际硬是用落后一代的DUV设备,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突破7纳米工艺,2022年量产麒麟9000s芯片;同时,华为转向开源RISC-V架构设计,阿里研发玄铁AI芯片,从底层架构挣脱封锁。再看医疗领域,中山大学马骏院士团队发现欧美鼻咽癌分期标准不适合中国患者,耗时20年重新绘制肿瘤侵犯图谱,制定出“先全身化疗、后精准放疗”的新方案,将患者5年生存率从78%提高到88%,最终被14国联合指南采纳——这是《柳叶刀》创刊200年来首次由中国学者主导特定疾病诊疗标准。 从“跟随”到“并跑”甚至“领跑”,中国创新的底气来自制度性破局。国务院研究中心的马骏指出,跟随型创新转向领先型创新需要制度护航:比如用股权激励取代短期业绩考核,让企业敢投10年研发;用“三个区分开来”包容科研失败,避免问责制扼杀探索。政策牵引下,中国研发投入从2012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3.6万亿元,基础研究增速超10%,芯片自给率从5%飙升至40%以上。更深远的是市场反哺创新——中国鼻咽癌患者占全球47%,海量临床数据加速治疗方案的迭代;14亿人口的数字化场景,则哺育出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原生技术生态。 当下中国正经历最艰难的“换轨”:既要突破光刻机、医用试剂等硬科技瓶颈,又要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无人区开路。正如芯片产业用3500亿进口订单的缩减,换来自主产业链崛起,这种壮士断腕的转型,恰恰证明中国早已超越“抄作业”阶段——作业可以借鉴,但答案必须自己写。
霍肯伯格开拖拉机首次登上领奖台,享受的待遇太好了吧。1、索伯车队没有备有香槟用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