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戴笠首次踏足天津日租界的军统联络点,他盯着站内花名册许久,突然扭头对站长陈仙洲撂下硬邦邦的话:“余则成这年轻人,天津站怕是容不下他。” 1945年12月的中国,刚刚熬过八年抗战,日本投降才几个月,全国上下都在忙着收拾残局。天津这地方更是个大杂烩,尤其是日租界,之前被日本人占着,现在好不容易收回来,可底下暗流涌动。军统,也就是国民政府的调查统计局,正忙着在这儿扎根,戴笠作为头子,自然得亲自来看看。这时候的天津站,既要对付共产党的渗透,还要盯着日本残余势力,任务重得像座山。 戴笠这人,在当时的名声可不小。有人叫他“中国的希姆莱”,不是夸他,是说他手狠、心硬。军统从一个小单位发展成几十万人的情报网,全靠他一手操盘。到1945年,他已经干了十几年,算是国民政府里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可这时候的军统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派系林立,底下的人为了争权夺利,没少互相使绊子。 天津站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地理位置太关键,挨着北京,又是港口城市,谁都想在这儿插一脚。抗战刚结束,外国租界的影响还没完全消退,日本投降后留下的特务、汉奸,还有趁乱发财的投机分子,把这地方搅得乌烟瘴气。军统在这儿设联络点,说白了就是想赶紧把局面稳住。可站里的人呢?有的是老资格的特务,觉得自己资历深,不服管;有的又是新来的,手脚不干净,想借机捞一把。 再说说戴笠为啥会关注一个年轻人。虽说余则成是电视剧里的角色,但军统里确实有不少年轻骨干。那年头,能进军统的,要么有背景,要么真有两把刷子。天津站这种地方,任务多、压力大,一个有本事的年轻人要是崭露头角,很容易被上面盯上。可问题来了,这种人要是太能干,站里的老家伙们就不乐意了,怕自己的位置不保。戴笠那句“天津站容不下他”,听着像是点出了这层矛盾:有才的年轻人,偏偏卡在个乱糟糟的小地方,施展不开。 军统内部的风气也得提一提。戴笠管得严,可他自己疑心病重,底下的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就怀疑是不是要反水。1945年这会儿,国共谈判表面上还在谈,实际上两边都在暗地里较劲。军统的任务不光是对外,内部清洗也没停过。天津站要是真有个厉害角色,戴笠多半会想,这家伙到底是忠是奸?能用还是得防? 再往深了说,天津站的局限还不光是人际关系。1945年底,国共之间的矛盾已经白热化,共产党在华北的势力越来越强,国民党这边却有点力不从心。天津这么重要的地方,军统想守住,可资源、人手都跟不上。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待在这儿,要么被埋没,要么干脆跳槽——这也不是啥稀奇事,那几年军统里叛逃的人可不少。 戴笠来天津的时间点也很微妙。1945年12月,离他死也就三个月。1946年3月,他坐的飞机失事,至今还有人猜是谋杀。天津站的事,可能就是他最后几次实地跑动之一。他要是真看中了什么人,多半是想赶紧提拔起来,给军统多留点后手。可惜,他没这机会了。他一死,军统就跟散了架似的,内斗加外压,很快就垮了。
1945年12月,戴笠首次踏足天津日租界的军统联络点,他盯着站内花名册许久,突然
混沌于浮云
2025-07-08 19:35:40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