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医院,7月4日,医生护士竟排队找病号看病,只因对方是著名老中医。不料,当网

侃文的柯静 2025-07-08 16:44:13

南京一医院,7月4日,医生护士竟排队找病号看病,只因对方是著名老中医。不料,当网友们看到老中医的表情后却瞬间绷不住了,调侃:他是来看病的,不是来看病的......   信源:大象新闻——7月4日(报道)江苏南京,老中医住院反倒成“坐诊”,医生护士排队求...   在一家秩序井然的医院里,上演了罕见的一幕。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竟在休息时间排起长队,手里攥着病历本,齐刷刷地围在一张病床前。   他们不是在会诊,而是在求诊——向病床上那位插着氧气管的老人“看病”。   这幅奇景始发生在7月4日南京的一家医院。一位白发老人因身体不适入院,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可很快,护士们就发现这位老人来头不小,他竟是当地一位早已退休、却声名远播的老中医。有同事去他家中探望,回来后感慨不已,说他家有满墙的锦旗。   消息一传开,医院的“反向求诊”大戏便拉开了序幕。   医护人员一到休息时间,便默契地聚集到老人的病房,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临时诊室。老人虽然自己也输着氧气,却丝毫没有不耐烦,反而极其耐心地为每一位年轻的同行搭脉、问诊。   有人过意不去想付诊费,他却摆摆手,幽默地打趣:我是来看病的,不是来看病的。他那张被拍下后流传到网上的照片,脸上虽带着一丝“被迫营业”的无奈,却也有一股胸有成竹的从容。   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其实也反映出中医的厉害之处,不止老百姓,就连西医也愿意去相信它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各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平衡,而非单纯关注局部病变。   例如,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不仅会导致情绪低落,还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多系统问题。通过调理肝气,中医可以实现多病同治,从根本上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更是其独特优势的体现。它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或症状尚不明显时,通过饮食调理、情志调节、运动保健等方式,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为慢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如今的医疗高度依赖设备,医生与病人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冰冷的检查报告。有网友调侃,现在的医院要是停了电,医生恐怕都不敢看病了。   仪器能精准捕捉到病变的器官,却很难量化“气血虚弱”“心神不宁”这类亚健康状态。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恰恰擅长解读身体发出的这些细微信号。   当然,让这些专业人士心悦诚服的,归根结底还是实效。正如网友所言,脚部感染在西医那里可能面临截肢,但在一个好的中医手里,几服药下去就能下地走路。   甚至有传闻说,一些中医院的院长、副院长,自己身体不舒服时,也会悄悄去找乡下的“赤脚医生”。这恰恰说明,能解决问题的本事,才最让人信服。   再者,真正医术与医德兼备的老中医本就凤毛麟角,如今在医院里偶遇一位“活宝”,医护人员自然不愿错过这个宝贵的请教机会。   然而,在这份求知若渴的热情背后,一个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医者也需休养。老中医们展现的“医者仁心”固然值得敬佩,可这份热情也得有个边界。   他们首先是病人,安心静养、恢复健康才是第一要务。年轻的医护人员可以等到前辈康复之后再登门求教,这既是对医术的尊重,也是对病人最基本的体恤。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