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致函李在明,宣布加征25%关税,外媒:强调不许韩国反制! 当地时间 7 月 7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给韩国总统李在明和日本首相石破茂发了封信,宣布从 8 月 1 日起对所有日韩输美产品加征 25% 关税。 这道“命令”来得突然,毕竟韩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日本也是长期合作伙伴,两国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经济上更是深度绑定。可特朗普这次没留情面,直接把关税大棒挥向了盟友。 美国的理由是 “贸易逆差威胁国家安全”。白宫官员算过一笔账,美国和日本、韩国的汽车贸易逆差各有 500 亿美元,这让特朗普觉得吃了大亏。 他在信里明明白白地说,25% 的税率其实是 “手下留情”,因为按照消除逆差的标准,这个数字还能更高。 更绝的是,特朗普还警告日韩不许反制,要是敢提高对美关税,美国就再加码同等额度的关税。这种 “只许州官放火” 的做法,让日韩两国陷入两难。 对韩国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韩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半导体和汽车是两大支柱产业。三星、现代这些企业的产品大量销往美国,关税一加,成本立马上升,竞争力就打了折扣。 更麻烦的是,韩国政府之前为了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已经出台过不少措施,像增加政策性融资、给企业税收优惠、推动技术升级等等,但这次关税范围扩大到所有产品,这些措施的效果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丰田、本田这些车企对美国市场依赖度极高,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总出口量的三成。 关税一加,日本车企的利润大幅缩水。丰田预计 2025 财年营业利润会减少 1800 亿日元,本田也坦言关税影响 “非常显著”。 为了规避关税,本田已经决定在美国生产下一代思域混合动力车,而不是在成本更低的墨西哥。这种调整虽然能减少关税损失,但也意味着日本企业要重新布局供应链,短期内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特朗普这招其实是 “一箭双雕”。一方面,他想通过关税迫使日韩企业到美国建厂。他在信里特意提到,如果日韩企业在美国生产产品,就可以免征关税,而且审批流程 “只需几周”。这明显是在诱惑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美国,既能增加美国就业,又能减少贸易逆差。 另一方面,美国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一直对日韩有所忌惮。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三星在存储芯片领域全球领先,日本则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有优势。加征关税既能打压日韩的产业竞争力,又能为美国本土企业争取发展空间。 不过,特朗普的做法也暴露了美日韩同盟的脆弱性。韩国和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经济利益受损时,两国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韩国总统李在明已经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既要应对经济冲击,又要在外交上与美国周旋。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表示,日本 “不会轻易妥协”,但同时也在寻求谈判空间。这种矛盾让美日韩的关系变得微妙,原本紧密的同盟开始出现裂痕。 对日韩来说,应对措施有限。WTO 申诉是一个选项,但历史经验表明效果不大。比如 2019 年韩国就美国对洗衣机加征关税提起申诉,最终只获得了 8481 万美元的制裁额度,远低于预期。 更多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在美国建厂或者调整供应链,像三星就考虑扩大在美投资,本田也把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但这些调整需要时间和资金,短期内难以见效。 更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可能加速亚洲区域经济整合。日韩为了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可能会加强与中国、东盟等国家的合作。比如韩国的半导体企业已经在拓展中国市场,日本也在考虑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可能会逐渐减弱,而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强硬,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它短期内可能让美国减少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不仅会损害美日韩的盟友关系,还可能迫使日韩转向其他市场,削弱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而日韩在压力下,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战略,在 “美国优先” 和自身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特朗普致函李在明,宣布加征25%关税,外媒:强调不许韩国反制! 当地时间7月
瑶光沐蕙芷
2025-07-08 14:03:59
0
阅读:128
用户10xxx50
殖民狗,主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