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文栋说明星 2025-07-08 11:17:37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知县:送错了! 那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安徽丢了官职之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慈禧当时只有十六岁,是家里的老大。 父亲被革职的原因,是太平军打来时,他这个管地方的官没顶住,跟着其他官一块儿跑了。 后来朝廷算后账,就把他的官帽摘了。 他因为这事愁得生了病,很快就没了。 父亲死了,作为长女的慈禧,硬着头皮挑起了一家子的担子。 她带着母亲、弟弟妹妹,护送着父亲的棺材,沿着运河坐船往北走,要回到他们的旗人老家去安葬。 一路上,因为父亲当初临阵脱逃的事,很多人知道后,都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冷言冷语不少。 这一大家子人抬着棺材,走得本来就艰难,再遇上这些白眼,日子更加不好过。 船到了清河县,在一个码头靠岸停泊休息。 就在这当口,竟然有人带着一封写有“奠仪”的信封上了船,送到了慈禧她们的手里。 打开一看,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整整二百两,分量可不轻。 信封上写的落款是清河县的知县吴棠。 这对当时落难的慈禧一家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钱。 她们感动得差点哭出来。 慈禧马上写了回帖感谢,写明自己是“原安徽池州道台叶赫那拉氏·惠征的媳妇和孩子”。 慈禧和母亲后来心里直犯嘀咕。 按照当时的规矩,要是有认识的官员灵柩经过,当地官员或者朋友会送点奠仪意思意思,一般也就几两、十两银子算多的了。 吴棠一个清河知县,跟远在安徽做官的父亲惠征,八竿子打不着,非亲非故的,凭啥送这么大一笔钱? 她们猜十有八九是送错了,应该是送给别人的礼送到了自家船上。 果不其然,那送银子的差役回去交差。 吴棠一看收银人写的回帖是“叶赫那拉”家,根本不是他要送的那位朋友,顿时火冒三丈,把送错礼的差役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赶紧去把银子要回来。 这边慈禧一家,猜出错送之后,早就把银子原封不动包好放着,准备等人家来取。 结果等了老半天,银子没被要回去,等来的却是清河县知县吴棠本人。 吴棠不仅没要钱,反而还带着祭奠用的蜡烛和烧纸,亲自来船上给惠征磕头吊唁。 这一下子,慈禧和她母亲是又惊又喜,心中那份感激就甭提了。 吴棠为啥改变了主意呢? 原来吴棠正要派人去要钱的时候,他身边一个挺有见识的师爷把他拦住了。 这个师爷给吴棠分析,说这送出去的银子就像泼出去的水,再要回来不光显得小气,还特别丢人,传出去名声就坏了。 再者,虽然惠征现在死了,但他可是旗人,他的老婆孩子是有身份背景的。 谁就能保证他家这些个闺女小子将来没点出息? 尤其现在家里落难,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要是记下了,将来指不定是多大的回报呢。 老话说,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吴棠一听,觉得师爷的话很有道理。 与其要回那二百两银子得罪人落下话柄,不如就此做个顺水人情,结个善缘。 于是他立马备办祭品,亲自跑这一趟。 这份当时看来微不足道的恩惠,实实在在地帮了慈禧大忙。 靠着吴棠送的二百两银子,慈禧一家才得以顺利回到旗人老家,体面地安葬了父亲。 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真说不准。 谁也想不到,这个十六岁扶着父亲棺材、看尽人情的落魄旗人少女,没过多久就被选中成了秀女进了皇宫。 更巧的是,她入宫才一年工夫,就深得咸丰皇帝的宠爱,很快被封为贵人、嫔妃,成了宫里的主子。 她的妹妹后来也很争气,嫁给了醇亲王奕譞,成了王爷府里的福晋。 当年在清河县的小船里那个孤立无援的时刻,慈禧永远都忘不了吴棠那意外送来的二百两纹银和他后来亲自吊唁的情分。 这份情,她算是牢牢记在心里了。 等到她成为大清朝实际上的掌权者,开始一步一步地回报这份恩情。 她把吴棠从一个芝麻大的七品小县令,一路提拔上去,越当官越大,最后竟然当上了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这一番际遇,正应了老话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年吴棠的“误送”银子,最终给自己换来了做梦都不敢想的荣华富贵。 关于这段历史故事,现在依然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痕迹。 2022年秋天,清河县当地在重新梳理地方历史档案资源时,提到了吴棠与慈禧家族这段渊源,将其作为历史遗存的素材之一。 在清河县博物馆近年推出的一些本地历史人物展中,吴棠作为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有简要介绍,其中提到了他这段与慈禧相关的轶事。 一些研究清史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会提及这段历史细节,说明小人物的偶然之举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影响了历史轨迹的。 这类研究通常强调历史的偶然性与个体命运的相互交织。 信息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于地方历史档案整理及历史人物研究报道 清河县志 地方志资料 北京日报 关于清河县博物馆地方历史展览的报道 《历史研究》期刊相关清史研究论文引用

0 阅读:0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