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登基后,给太上皇李隆基写信,让他回长安。李隆基回信说:“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

帝王八卦 2025-07-08 10:02:42

李亨登基后,给太上皇李隆基写信,让他回长安。李隆基回信说:“我不回长安,把剑南道给我,我在此终老。”李亨一听,大惊失色。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李亨被册立为太子时,表面高兴,内心却很是惶恐,因为就在不到一年前,前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赐死,李隆基不留情面的对三个儿子下狠手,李亨如何不怕? 以兵变成势的李隆基,深知储君与皇权之间天然的张力。在他四十余年的统治中,先后有三位太子非正常离世。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这种猜忌达到了新的高度。宰相李林甫因曾支持寿王李瑁,与李亨形成尖锐对立,而李隆基对此乐见其成 ,他需要朝臣与储君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断。 李亨在东宫的十几年,堪称步步惊心,他 “常夜不能寐,每遇宰相奏事,必屏退左右”。 天宝五年(746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在长安密会太子,此事被李林甫探知后立刻上奏玄宗,称 “太子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李隆基虽未废黜太子,却将太子妃韦氏家族流放,迫使李亨与发妻离婚。这场风波让李亨 “鬓发皆白”,。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惊醒了李隆基的霓裳羽衣梦。次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李隆基决定携皇室宗亲出逃蜀地。这支仓促组建的逃亡队伍,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遭遇了命运的转折。 禁军将士因饥饿疲惫发生哗变,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请诛杀杨国忠以平民愤。李隆基在万般无奈下应允,却没想到士兵们并未散去,反而以 “贼本尚在” 为由,要求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无奈之下,“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作为太子的李亨,在兵变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沉默。他既未出面劝阻,也未公开支持,却在事后迅速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李隆基继续南下入蜀,李亨则北上灵武, 不少史学家认为,马嵬坡兵变是李亨积蓄多年力量的一次爆发。 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登基,改元至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当李隆基在成都收到儿子称帝的奏报时,这位统治大唐四十余年的帝王,震惊的许久说不出话来。 李隆基在无奈之下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表面上 “许以亲总庶政,遥禀处分”,实则被迫承认既成事实。 但李隆基并未完全放弃权力,在诏书中特意保留了 “其四海军国大事,皆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 的条款,试图维持名义上的最高权威。这种权力分割的尝试,为日后的父子冲突埋下了隐患。 李亨在灵武的处境并不稳固。他既需要借助李隆基的残余威望凝聚人心,又必须确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为此,李亨迅速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展开对叛军的反击,同时不断遣使入蜀,以 “迎回太上皇” 为名,试探李隆基的态度。 双方的每一次书信往来,都充满了政治话术的交锋,字里行间皆是权力的博弈。 唐军收复长安后,李亨终于具备了 “迎回太上皇” 的政治资本。他接连派遣使者前往成都,奉上措辞恳切的书信。 然而,李隆基的回信却让李亨如遭雷击,这位太上皇竟提出要留在剑南道养老。 李隆基的这一要求绝非偶然。剑南道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便成为唐朝的后方基地,物产丰饶且地势险要。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入蜀后已在此经营数月,培植了一定的势力基础。若他长期留驻剑南道,无疑会形成 “国中有国” 的局面,对李亨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李亨的大惊失色,他深知父亲绝非甘居人下之人,一旦允许其留驻剑南道,极有可能出现 “一朝两帝” 的尴尬局面。 宰相房琯直言进谏:“太上皇久居剑南,恐滋流言,谓陛下不孝;且剑南形胜之地,若有奸人蛊惑,恐生变数。” 这场剑南道之争,实际上是父子二人的一次政治摊牌。李隆基以 “养老” 为名试探李亨的底线,而李亨的坚决反对,则暴露了他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 最终,在李亨的再三恳请(施压)下,李隆基不得不做出妥协,于同年十二月启程返回长安,这场潜在的政治危机暂时得以化解。 李隆基回到长安后的生活,表面上是 “太上皇” ,实则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他被安置在兴庆宫,身边的亲信如高力士、陈玄礼等人陆续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李亨的心腹宦官李辅国。 父子间的最后几次见面充满了尴尬与疏离。一次上元节,李隆基登上长庆楼,长安百姓认出太上皇,纷纷跪拜欢呼,场面盛大。这本是寻常的民心向背,却让李亨深感不安。 不久后,李辅国便以 “长安不稳” 为由,将李隆基彻底软禁起来。昔日的父子亲情,在权力的碾压下荡然无存。 李隆基在软禁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他时常独自登上勤政楼,望着夕阳下的长安城,喃喃自语。身边的宫女曾见他手持杨贵妃的旧物黯然落泪,这位缔造了盛唐的帝王,最终在无尽的孤寂中离世,享年78 岁。 而李亨在父亲去世仅十余天后,也撒手人寰,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大唐。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