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英九看到几张照片,未曾去过祖籍湖南的他,一时感慨万千 2017年10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2025-07-08 00:53:01

2017年马英九看到几张照片,未曾去过祖籍湖南的他,一时感慨万千 2017年10月12日下午,台北市大安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传来一声轻唤——“马先生,您看看这几张照,像不像小时候听父亲讲的那个码头?”王清萍边说边把几张泛黄的照片放到桌面。屋外秋风略凉,屋内气氛却一下子热起来。马英九挪近桌沿,目光落在照片上,那棵老槐树与石狮子让他整个人定住了,几秒后才轻声回应:“原来,它们还在。” 照片来自湘潭白石铺乡马家堰寺门前村。对大多数人,那只是湘中普通江岸;对马英九,却是从未踏足却始终挂念的根。照片中,义渡口的石阶依旧,石碑上“寺门前义渡”五个隶书大字斑驳可辨,江水在阳光下有着微微银光,仿佛在诉说百年前马立安留下的种种故事。 马立安是谁?这位清末民初的湘中乡绅是马英九的祖父。靠一座铸铁锅厂起家,又因乐善好施被乡亲称作“湘中第一团总”。1910年,他拿出自家田租维持义渡,只为让村民不至于被江水阻隔。那段碑序上写着“永守要津”四字,意思直白而勇敢——让路永远通畅。百年后,照片把这条路从湘江另一岸延伸到了台湾。 马氏后人中,最早走出湘潭的是马立安之子马鹤凌。抗战爆发,他奔赴滇缅前线;内战尾声,他带着妻子秦厚修迁往香港,再辗转台湾。1950年7月13日,马英九出生在九龙广华医院;两年后,一家人抵达台北。从此,湖南口音和台湾巷弄在这个家庭里并行不悖——厨房里爆香的蒜蓉辣椒是湘味,巷口的咸豆浆是台味。 也正因这样特殊的家庭氛围,马英九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那句祖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2008年第一次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他在演讲最后突然用湖南话说了句“乡亲们谢谢”,外界有些意外,他自己却觉得顺口——那是血缘带来的自然反射。 然而,公职身份成了跨海探亲最大的阻力。2008年他被人问到“何时回湖南”时,只能苦笑回答“目前不急”。按台湾相关法令,卸任领导人要被管制三年,民进党政府又把三年延到五年。就这样,一纸规定比海峡更宽。 时间回拨到2011年。为了让远嫁台湾的湘籍女性找回归属感,湖南省台办与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共同发起“欢喜回娘家”活动。第一批五十多人来到长沙,王清萍就在其中。她祖籍湘潭,嫁到台湾后经历过水土与心理双重不适,靠着“不能服输”的劲头,她参加技术培训、志愿服务,最后成为协会秘书,还挂了个外号——“有事找清萍”。那次回娘家,她第一次真正理解“根”两个字的重量。后来,她专程走访马家堰,把码头、书善亭、祖坟一一拍下,这才有了六年后的那场“照片相认”。 照片之外,王清萍还带来了一段村民的叮嘱:“告诉马家子孙,石狮子还在等他们。”一句话把乡情从湘江水面推到台北街头。马英九听完,捏着照片边角良久未语,旁人只看见他的指节稍稍发白。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在台湾社会并未掀起大风浪,却让许多五六十岁的湖南老兵眼眶潮湿——他们大多跟马鹤凌同辈,当年同坐过闷热的运兵船,只是后来命运各自漂流。有人说:“这小子念哈佛当领导,我们在菜市场卖鱼,可骨子里都是湖南人。”话虽轻松,却折射出复杂的时代折痕。 2021年5月20日,管制期终于结束。媒体再度追问“会不会回湖南”,马英九回答仍是那句老实话:“我真的很想去。”只是,政治氛围比以往更紧绷,行程迟迟敲不定。试想一下,若他真能踏上湘潭那片黄土,见到石碑与石狮,不用演讲,不用排场,只在书善亭门口站一会儿,也许就能明白祖父为何把“书”与“善”放在一起——读书之外,更要懂得为他人开路。 在两岸关系起伏不定的这些年,湘潭寺门前义渡的渡船依旧六点开航,人多时每人三五块;台北街头的豆浆油条也依旧二十几元一份。普通人的日子像码头岸边的水纹,轻轻摇晃却始终流动。马英九没能亲临故乡,但一张张照片替他完成了“遥祭”。当年勇救百姓的团练长,如今化作江畔老槐与石狮,静静守着来往渡船。无论局势如何多变,那条百年前就被写进碑序的“永守要津”仍在——只要船还在渡,只要人还愿意跨出一步,河对岸就不仅是对岸,而是归处。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