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向解放军反映情况后,发现此人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那年四川通江,一个看似普通的农村婚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里人都知道,那个自称张克明的外乡人出手阔绰,一出手就是48根金条作聘礼。 新娘李华原本以为嫁了个有钱的老实人,可婚后没多久就发现这个丈夫处处透着古怪,走路腰板笔直像在检阅部队,吃饭时坐姿端正得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更奇怪的是他总爱一个人对着报纸发呆,嘴里还时不时蹦出"战略部署""国际局势"这些农民根本不会说的词。 而这个化名张克明的男人,真实身份是国民党陆军中将王凌云,一个从军阀混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铁血将领。 此人二十岁就投身军旅,从吴佩孚的兵营小卒一路干到蒋介石麾下的王牌师长。 淞沪会战时他带着76师死守福山四天四夜,全师打得只剩几十号人,美军顾问都竖起大拇指称他"疯得有用"。 抗战胜利后他胸前挂满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银质自由勋章闪闪发亮,蒋介石亲笔题字称他"常胜将军"。 1947年孟良崮战役,他奉命救援被围的张灵甫74师,却因电台失联延误战机,眼睁睁看着友军全军覆没。 蒋介石勃然大怒,虽然最后没治他的罪,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位杂牌军出身的将领已经失宠。 1948年南阳失守后,他带着亲信和多年积攒的金条开始逃亡,从湖北襄阳一路躲到四川大巴山深处。 次年,成都解放的炮声传来时,他彻底绝望了,烧掉军装证件,用草酸浸泡手掌抹去握枪的老茧,在通江山区租了间破屋当起农民。 要不是那场仓促的婚姻,他或许真能隐姓埋名度过余生,可几十年军旅生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出卖了他。 他总是不自觉把锄头当步枪扛在肩上,夜里做梦会突然喊出作战口令,最要命的是他屋里那面擦得锃亮的黑板,上面永远画着谁也看不懂的作战地图。 新婚妻子李华起初只是觉得丈夫神神秘秘,直到有天收拾屋子时翻出个铁盒,里面藏着两枚美制勋章和一本英文证书,照片里穿着黄呢子军装的年轻军官分明就是自己丈夫。 当地接到报案时还以为是个笑话,直到上门"查户口",自称张克明的老汉不慌不忙地泡茶让座,却在送客时突然问了句:"你们觉得张灵甫该不该救?" 经过秘密调查,在他床板下搜出泛黄的作战地图、写满军事术语的笔记本,还有用油纸包着的将官证。 当真相大白时,连办案人员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天天蹲在门口抽旱烟的老汉,竟是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手下曾经管着三个军的兵力。 被押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路上,王凌云反而如释重负,起初他拒绝写悔过书,整天在院子里背战役地图,说要把当年每场仗重新推演一遍。 1953年的某个深夜,他突然敲开管教干部的房门,交出一本写满的笔记,扉页上八个大字力透纸背:"亡国之将,罪不容恕。" 1961年,他获得特赦时,安排他回河南老家当政协专员,他开始认真整理革命史料,把当年围剿红军的细节写得清清楚楚。 1968年秋天,69岁的王凌云突然离家出走,从此音讯全无,只留下那本写满战役分析的笔记,最后一页的墨迹早已干透:"为将者不知为何而战,纵有千般武艺,终究是历史的罪人。" 信息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功德林战犯改造实录》 穆英杰主编.碧血千秋 滇缅抗战将士名人录.云南大学出版社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