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的北京朝内菜市场,冬笋刚刚上市,价格不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仔细挑选,衣着朴素得像普通退休工人。摊主看她挑挑拣拣,提醒她小心些,别碰坏了贵重的冬笋。[给你小心心] 直到有人认出她惊呼“何所长”,摊主才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何泽慧。这位被他小心提醒的“普通老太太”,正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何泽慧回到研究所后,笑着对学生说:“冬笋确实比实验室的闪烁体探测器还贵。”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伴随了她一生的科研路。 1936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时,何泽慧成绩优异,是班上少数的女性毕业生。她与钱三强同期考取留法公费生,却因“女生不宜学弹道学”被拒签。 命运的转折让她辗转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在居里实验室工作期间,她与钱三强合作发现了铀核三分裂现象,论文发表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 1950年回国时,何泽慧的行李箱里装满了自费购买的科研器材。她要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物理实验室。 在中关村的简陋宿舍里,何泽慧在楼下的煤棚中组装起中国第一台核乳胶探测器。条件艰苦,但她从不抱怨,总是想方设法节省每一分科研经费。 钱三强曾说,何泽慧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一件实验服缝补多次仍舍不得丢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节俭不仅是美德,更是科研工作的必需。 三年困难时期,何泽慧带着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后院种红薯,既解决了温饱问题,又保证了科研工作不中断。她总是说:“科学研究不能因为生活困难而停步。” 在青海221基地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何泽慧1972年提交的手写报告。这份详细计算中子通量参数的报告,使用的是废图纸的背面。 与她共事二十年的朱光亚院士回忆,何泽慧的办公室窗帘是用包装绳改制的,但她的实验数据永远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物质条件简陋,科学态度却严谨至极。 改革开放初期,研究所给这位副所长配了专车,她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门卫记得,何泽慧总把自行车铃拆掉,说怕吵着做实验的年轻人。 即便搬进了院士楼,何泽慧家中的家具依然简单朴素,那张从1953年起就陪伴她的旧书桌,桌面虽有裂痕,但仍然是她最喜欢的工作台。 何泽慧的节俭不是因为吝啬,而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科研上。她常说:“生活可以简单,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2011年何泽慧逝世时,整理遗物的助手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整齐存放着1978年那天买冬笋的收据。这张小小的收据,见证了一位科学家的生活态度。 如今这张收据与其他遗物一起,静静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告诉参观者,中国科学的辉煌不是靠华丽的外表,而是靠朴实无华的科学精神。 何泽慧的故事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有?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充实?她用一生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财富是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知识与智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何泽慧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住着简陋的房子,却创造出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科学成就。 时代在变迁,生活条件在改善,但何泽慧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精神——严谨、朴实、无私奉献,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珍贵品质。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内心的坚持和对事业的热爱。在浮躁的当下,这样的精神更显珍贵。 从菜市场的误会到实验室的坚守,何泽慧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师风范”。她告诉我们,最朴素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最深厚的力量。 来源: 《何泽慧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史》2005年内部刊印 《国家记忆:“两弹一星”口述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978年冬天的北京朝内菜市场,冬笋刚刚上市,价格不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仔
云端漫步坊
2025-07-07 16:14:49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