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就拿福建舰来说,它那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搭配上万吨级平甲板,妥妥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称得上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实力相当能打。可即便如此,它依旧只是一个技术平台。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我国航母发展的宏伟蓝图里,它还远远不是终点,我们心心念念的,是核动力超级航母,那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终极目标。 建造航母,绝非是搭积木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到的技术难题,那可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核动力航母的核心——核反应堆,就得小巧且强悍。 虽说咱中国民用核电领域成绩斐然,“华龙一号”都走出国门了,可舰用反应堆和陆上核电站的反应堆,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陆上核电站空间宽敞,安全壳能用厚厚的混凝土包裹,功率可以使劲往上堆。但航母空间寸土寸金,反应堆得塞进一个极为紧凑的舱室里,还得保证功率够大,能推动十万吨级的“庞然大物”,跑出30节(约55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 瞧瞧美国“尼米兹”级核航母,它使用的A4W压水堆,两台加起来热功率高达1100兆瓦,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输出这般强大的能量,其设计难度可想而知。而咱们现有的小型堆,像“玲珑一号”,热功率才385兆瓦,电功率127兆瓦,这跟航母所需的动力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况且,舰用反应堆还得经得起风浪颠簸、抗得住振动,甚至得能扛住战斗损伤,对安全性的要求比陆上核电站高太多了。陆上核电站能用混凝土壳,航母却只能用轻薄的铅板来屏蔽辐射,这技术活儿,可不是一般的难。 除了技术,经济账也得精打细算。造航母那可是个“吞金兽”,美国“福特”级一艘造价就超130亿美元,这还没算上后续的维护费用。 核航母的维护,得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港口还得专门建设核安全设施,随便一项开支,都是几十亿打底。再看看常规航母,造价就亲民多了,像“山东”号造价估计也就300多亿人民币,能省下一大笔钱。 咱们中国海军现在可不止要造航母,驱逐舰、潜艇、飞机等各类装备都得发展,军费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现阶段,常规航母完全能满足当下的任务需求,要是一股脑把大量资金砸在核航母上,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着实不太划算。毕竟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经济账必须算得精细,不能盲目冲动。 再者,从战略需求的角度来讲,中国目前的战略重心主要还是放在周边海域。核航母这种适合全球部署的“大家伙”,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而且,建造核航母还得考虑国际影响。西太平洋地区局势本就复杂敏感,中国要是贸然打造核航母,美国、日本等国家必定会反应强烈,地区局势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张。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要是此时推出核航母,难免会让一些国家产生误解,在外交层面上,也会增添不少麻烦。所以,当下先把常规航母的技术吃透、运用熟练,稳步推进,才是更为务实的做法。 不过,大家可别以为中国不着急造核航母就是没有动作。实际上,我们早就开始未雨绸缪了。 在核动力技术方面,我们有核潜艇的经验作为基础,虽说潜艇的反应堆比航母的小很多,但技术原理相通,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近年来,在四川乐山还发现了专门为水面舰艇设计的陆基核反应堆原型设施,这大概率就是为核航母的研发在做铺垫。等这些技术逐步成熟、各项条件都具备了,核航母的诞生也就指日可待了。据说,备受期待的004型航母很可能就是核动力的,预计在2030年左右,我们或许就能看到它的英姿。
双厂造舰创纪录!五航母压阵太平洋,中国改写海权规则2025年,中国干了一件让
【1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