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真变了,留学生的新能源车没电了,校园外充电桩也都满了,然后就毫不客气的质问校门口保安哪里有位置?给我找一个位置充电。 前几天,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卡在校门外,开车的是个留学生。他的车只剩下15公里续航,急得团团转,外面二十几个充电桩都满了,有的甚至被燃油车霸占着当免费停车位。 他一着急,就冲到保安面前,语气特别冲:“哪儿有充电的地方?快点告诉我!”说完还想直接开进校园找电补。 保安看他那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直接怼了回去:“我怎么知道?我可没义务给你找!”留学生被顶了一句,更是气得不行,嘴里骂骂咧咧,硬要往里闯。 保安这下也不客气了:“你牛啥?外国人就得给你让道?”这段对话被人录了视频,上传网络后迅速发酵,点燃了大家对“留学生优待”的情绪。 其实,很多人平时就对某些留学生享受的“特殊待遇”心存不满。比如,有的留学生住得好、拿奖学金多,出了问题还总有人帮着“开绿灯”。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觉得被照顾是理所应当的。 保安的话虽然直白甚至粗鲁,却恰好说中了不少人心底的那句话:这里是公共空间,凭什么谁都得给你让步? 不过,站在留学生的角度,新能源车续航焦虑,这两年谁开过电车都懂。公共充电桩紧张、被燃油车占位,校外没法充,校内又有规定不能随便进。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窘境,而是整个新能源车主都面对的尴尬现实。 尤其在城市里,配套的充电设施总是跟不上车的增长速度。有人想装私人充电桩,物业不让;公共桩吧,又常被人占着不用。充电像抢座位,先到先得,甚至还发生过打架报警的事。 这场风波其实是个放大镜,一边是对公平资源分配的焦虑,一边是有人依赖“特权”的惯性思维。最终,交警出面,帮留学生协调到了附近商场的高价充电位,车算是救了,事也算告一段落。 就算年底要新增五十个快充桩,如果没有更完善的预约机制、管理规定和使用规范,未来还是免不了一场又一场的争执。毕竟,只要有规则,就有人钻空子;只要资源紧张,就有人优先考虑自己。 当“习惯被照顾”的想法遇上资源有限、人人都得守规则的现实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地人,我们都需要明白:公平,不是对谁特殊优待,而是大家都在同一条规则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别总想着“我是不是能多点特权”,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该多点耐心,少点自我优越感,这样社会或许会少些戾气,多些温度。
风气真的变了!留学生没有通行证却想把车开进校园充电,没想到保安不让进,留学生一副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