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李玉刚想跟梅葆玖道歉,他说: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人民……谁知一句话还没说完,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立马起身拂袖而去,他说: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李玉刚!
李玉刚靠着一副好嗓子和对京剧的痴迷,硬是把自己折腾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2006年,他在《星光大道》上唱了一首《新贵妃醉酒》,那嗓音、那扮相,直接把观众惊呆了,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他把京剧和流行音乐掺和在一起,弄出了个新鲜玩意儿,既有传统味儿,又接地气,好多人就是通过他才开始关注京剧。可这火起来,也没少招人议论。
再来说梅葆玖,这位可是京剧界的金字招牌,梅兰芳的儿子,梅派艺术的正宗传人。他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守住京剧的根,把梅派发扬光大。对他来说,京剧不是随便玩玩的,是得拿命去尊重的艺术。所以,当李玉刚这种“半路出家”的表演者冒出来时,梅葆玖心里多少有点看不上。 事情的导火索,得从一句标语说起。有人喊出“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话听着是捧李玉刚,可在梅葆玖耳朵里,那就是往他爸脸上泼脏水。梅兰芳是谁?京剧史上的一座山!李玉刚算哪根葱,敢跟梅兰芳搁一块儿比?这话传出去,梅葆玖心里肯定不痛快。
到了2011年的一场艺术晚会,矛盾彻底爆了。李玉刚上台,想缓和一下关系,结果一张嘴就翻车了。他说了句“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人民……”,话还没说完,梅葆玖直接拍桌子走人,临走还撂下句“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李玉刚”。这事儿闹得,满场尴尬,李玉刚的脸估计都挂不住了。
李玉刚的表演路子,跟传统京剧不太一样。他是自学出身,没正儿八经拜过师,也没练过多少“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他靠的是嗓子好、造型美,把京剧唱得像流行歌似的。好看是好看,可在老派京剧人眼里,这压根儿不算正宗。梅葆玖这种传统派,看他就像看个“外行人瞎折腾”,自然不待见。
李玉刚说话有时候不太注意分寸。他成名后,有一回公开说:“新世纪以来,有几个男旦能像我这样把戏曲唱火?”这话听着挺狂,像是觉得自己能跟梅兰芳比肩了。
那句“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真是火上浇油。粉丝捧他是他们的自由,可这话把梅兰芳和李玉刚放一块儿,梅葆玖觉得是对他爸的不敬。
其实,李玉刚的本意可能没那么坏。他是真心喜欢京剧,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这门艺术。他那句“我代表梅派艺术”,估计是想表达敬意,顺便给自己加点光环。可惜,他没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也没搞懂梅葆玖的底线。这话一出口,直接被理解成了“僭越”——你一个外行,凭啥代表梅派?
晚会之后,李玉刚也不是没努力。他试着找机会解释,甚至想当面道歉,可梅葆玖压根不搭理他。时间一拖,到了2016年,梅葆玖去世,这梁子算是彻底没解开。李玉刚后来提起这事儿,语气里满是遗憾,说这是他一辈子放不下的坎儿。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开始聊开了。有人觉得梅葆玖太较真,李玉刚好歹是推广京剧,不该这么不留情面。也有人站梅葆玖,说传统就是得守住底线,不能让外行人随便拿来糟蹋。两边说得都有理,可谁也没说服谁。
这段恩怨不光是俩人之间的过节,还反映了传统和创新的拉锯战。京剧这门老艺术,咋才能活在现代社会里?是得死守规矩,还是得放开手脚试试新路子?李玉刚选了后者,可他没料到,这条路会踩到传统派的红线。
李玉刚这人吧,挺有韧劲儿。挨了这么多骂,他没退缩,还是继续在舞台上唱他的戏。他火了以后,确实有更多人开始关注京剧,这功劳不能抹杀。可他也得承认,他的路子跟正宗梅派比,差着好几条街。梅葆玖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他生气归生气,但要是李玉刚当初说话再低调点,态度再谦虚点,没准儿就不会闹成这样。
这事儿还给我们提了个醒:干艺术这行,光有才华不够,得会做人。尤其是在传统领域混,你想创新可以,但得先学会尊重老规矩。不然,一步踩空,满盘皆输。
这也不光是京剧圈的事儿,任何老传统到了现代,都得面对这问题。比如中医、书法、国画,咋传承?咋创新?守旧派和革新派总会掐起来,可到头来,大家都得承认,艺术这东西,没人能一家独大。传统得靠创新活下去,创新也得靠传统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