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霹雳导弹战术图曝光!直指美军软肋,在台海建立起猎杀区 当美国空军最新预算文件

云起时飞扬 2025-07-01 18:25:32

一组霹雳导弹战术图曝光!直指美军软肋,在台海建立起猎杀区 当美国空军最新预算文件里那串6.7亿美元的数字被曝光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AIM-260这三个字母上。 这枚被称作"空中狙击枪"的导弹,与其说是技术迭代,不如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中国霹雳-17的400公里射程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太平洋上空,俄罗斯R-37M已在乌克兰战场验证了超视距猎杀的残酷,而美国人正用真金白银宣告:这场关乎未来制空权的军备竞赛,没有退赛选项。 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竞赛本质是体系对抗的前移。传统空战讲究"发现即摧毁",而现代战争正在演变为"预测即摧毁"。 中国霹雳-17(如图1)曝光的战术图显示,它能携带10枚导弹的歼-16就像空中武库机,这种配置直指美军软肋——预警机和加油机这类"战力倍增器"。 美国空军前司令马克·凯利急着把AIM-260塞进F-22弹舱不是没有道理,当霹雳-15在2016年横空出世时,五角大楼就意识到其现役导弹200公里的射程优势已荡然无存。 更致命的是,中国双模导引头设计让电子干扰的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这就像给狙击手同时配备了夜视仪和热成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被哪种方式锁定。 俄罗斯人在乌克兰的实战手册给这场竞赛加了新注脚。R-37M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证明:超视距导弹真正的杀伤力不在于击落多少战机,而在于制造多大的心理威慑。当乌克兰飞行员发现自己在150公里外就被雷达锁定时,整个空战节奏被迫改变——这恰好印证了解放军"区域拒止"战略的精髓。 不过莫斯科可能走得更远,美国防情报局那份暗示核弹头空对空导弹的报告若属实,等于把冷战时期"同归于尽"的逻辑搬到了大气层内。这种极端设计虽然针对的是B-21这类隐身目标,但引发的战略失衡可能比导弹本身更危险。 技术细节暴露了各国不同的作战哲学。美国AIM-260强调"智能杀伤",其双向数据链能让后方预警机实时更新目标轨迹,这继承了西方体系化作战的传统; 中国霹雳-21(如图2)传闻中的800公里射程看似夸张,却暗合"反介入"战略需要——在台海冲突想定中,这种导弹配合预警机能在台海建立起猎杀区;而俄罗斯R-37M的核选项则暴露出常规军力衰退下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不约而同押注双模制导,说明在隐身战机与电子对抗泛滥的时代,单一制导方式已如同裸奔。 这场竞赛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全球防务格局。日本紧急加速F-X配套导弹研发,印度增购"流星"导弹,连巴基斯坦都声称用霹雳-15出口版击落阵风。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空战规则的改写——当交战距离拉伸到400公里,传统机动规避战术沦为笑谈,胜负可能在飞行员按下发射钮前就已注定。美国海军最新渲染图显示AIM-260采用矩形弹体设计,这种隐身优化表明未来空战将更接近"隐身狙击手"之间的对决。 站在战略视角看,超远程导弹的扩散正在制造新的"安全困境"。 美国开发AIM-260(如图3)本为抵消中国优势,却刺激出射程更远的霹雳-21;俄罗斯用核弹头导弹威慑隐身轰炸机,反而迫使对手开发更高端突防技术。 这种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与当年核竞赛的剧本惊人相似。台湾海峡上空的电磁频谱里,中美电子战飞机每天都在模拟另一种形式的导弹对抗——用干扰与反干扰演绎着没有硝烟的战争预演。 当分析中美俄三国导弹项目的技术参数时,真正较量的不是射程数字,而是背后完整的杀伤链体系。 美国依赖的是"穿透性制空"理论下传感器-射手网络,中国赌注押在"以地制空"的导弹饱和攻击,俄罗斯则试图用核模糊打破常规劣势。 未来十年制空权的归属,可能取决于谁能最先破解这个三角博弈:既要保证导弹够远够准,又要确保发射平台不被对方优先猎杀,还要让整套系统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 目前来看,中国的霹雳-21项目不容小觑,美国成熟的体系整合能力和俄罗斯的实战经验也不相上下。这场竞赛没有旁观席,每个参与者都在改写规则的同时被规则改写。

0 阅读:85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