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这段话一针见血:
“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是很难翻身的,即使考上大学也没用,大概率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因为他们成熟的比较晚。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早当家,指的仅仅是下地、做饭、带弟弟妹妹等,一些基础的生存技能而已,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人情世故是茫然无知的。
他们不但得不到家人的财富支持,而且根本得不到家人的有效指导。
就说我老家村口卖早点的王婶家闺女小慧吧。小慧打小跟我一块儿长大,初中毕业就跟着她妈在早点摊帮忙,凌晨三点起来揉面,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去年她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王婶高兴得逢人就说“我家要出大学生了”,可报到那天我去送她,王婶往她帆布包里塞了半袋晒干的梅干菜——说是“省钱又下饭”,却没想过城里的食堂啥菜都有;开学前一天,王婶拉着小慧的手念叨:“到了学校别跟人攀比,咱家没钱给你买新衣服,把旧校服洗干净穿就行。”小慧站在宿舍阳台看其他姑娘试新裙子,眼眶红得跟浸了水的樱桃,却还笑着跟我说“我妈说得对,学生就该朴素”。
你说这是不是“成熟晚”?小慧十四岁就会算早点摊的成本账,比同龄孩子懂事得多,可她连“大学是拓展眼界的地方”都没概念。她妈一辈子没出过县城,总觉得“省钱”就是最大的本事,却不知道有些坎儿,光靠省钱过不去——就像小慧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需要租正装面试,她翻遍衣柜只有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急得在楼道里哭。这时候她妈在电话里说:“哭啥?我年轻时候去相亲,就穿件蓝布衫,不也嫁给你爸了?”你看,父母的认知像道隐形的墙,孩子撞得头破血流,他们还在说“我们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不过这两年我也见过不少反例。我表舅家儿子阿杰,从小在菜市场帮着卖鱼,手上总沾着鱼鳞腥气,可他攒钱买了台二手电脑,下了班就学电商运营。去年他在直播间卖家乡的咸鱼干,居然攒够了首付在城里买房。有次吃饭他跟我说:“我爸妈确实不懂这些,可他们教会我一件事——再难的日子,咬牙也能熬过去。我没跟他们学卖鱼,但我学了他们‘不认怂’的劲儿。”你看,原生家庭的局限像块绊脚石,但能不能绕过去,还得看自己有没有抬头看路的勇气。
巴菲特说的“难翻身”,或许更像一种提醒:穷人家的孩子要翻盘,得先打破两层枷锁——一层是父母认知里的“经验主义”,一层是自己心里的“我本该如此”。前者需要主动跳出舒适圈,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后者需要咬着牙告诉自己:“我可以不一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