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主场】伴随着苏州、扬州“园林德比”的终场哨音在江苏全省唯一满足国际足联比赛要求的专业球场——昆山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上响起,“苏超”第五轮赛事和这个六月一起落下帷幕。
业余爱好者登堂入室,踏足一流专业场地,4万多名现场观众的助威声在周围环绕,21个平台将比赛实况传往普天之下、水井人家——这样的场景,将“人民足球”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
“苏超”的“主场”,属于普通人。
六月的“苏超”,场均现场观战人数从第三轮的1.5万人倍增到第五轮的3.1万人。前半程,联赛梗如泉涌,靠梗出道;后半程,只输球、不输人的常州魔幻般地“越输越红”,扶摇直上而晋级顶流。
“苏超”的梗以地域文化为核心,又有全新表达,内容包举历史文脉、特色饮食、物产民俗、经济民生。而让这些民间创意充分舒张的,是江苏的开放包容,主流媒体以普通人的立场造梗、接梗、引导梗。
常州是全国常住人口最少的GDP万亿城市,堪称精干,但球队的“业余含量”在各参赛队中最高,至今每战皆北,“常”字的笔画被网友一减再减,成了“吊州”“巾州”“丨州”“〇州”“川队”。随着赛程的推进,只有1名职业队员的常州队始终不衰的斗志与大众产生强烈共鸣,让舆论从戏谑转向几乎一面倒地支持。
快递员、消防战士、村党支部书记、背着工具包穿行城市的空调维修工……“苏超”注册选手516人,65%是业余爱好者。在“为城市荣誉而战”的信念支撑,以及家乡父老“赢也爱你,输也爱你,不拼不爱你”的鼓励下,他们喷薄出职业球员未必具备的热忱:有人减重12公斤,有人自驾3小时跨城参训,盐城队17岁的高中生门将屡屡涉险救球:“即使拼出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扑救。”
从场内到场外,从队员到现场和线上的观赛人群,从文旅体商的真金白银到向上向善的精神状态,“苏超”是全社会活力的集中释放。它的大名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人们却用各国足球联赛通用的顶级称谓来为它加冕,尊它为“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