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当年蒋介石迁往台湾,大概没想到自己和儿子的遗体,如今竟成了大家都不想管的“烫手山芋”。 参考资料:民进党又搞“去蒋化” 两蒋“陵寝”要被改名,中国台湾网 2025年的4月22日,台湾那边突然宣布,要把桃园慈湖和旁边大溪两处地方的名字改掉,去掉“陵寝”这两个字。 理由是说要“打破旧印象”。这一改不要紧,却让许多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要知道,这里面停放的,可是蒋介石和蒋经国这对父子的灵柩。 1975年3月,重病的蒋介石写下遗嘱。这遗嘱里有他一个最大的心愿,他不愿安葬在台湾,期待有朝一日能把他的灵柩送到南京去,陪伴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旁边。 他去世后,儿子蒋经国严格遵照父亲的吩咐,在桃园慈湖,为父亲布置了暂居之地。 谁能想到,这一“暂居”,就是漫长的半个世纪。 后来,蒋经国在1988年也离开了人世。 他也留下了和父亲极为相似的遗愿,自己的棺材也不要匆匆安葬,他希望终有一日能落叶归根,回到大陆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那片生养他的土地,安静地躺在母亲毛福梅身边。 于是,他的灵柩就被安置在慈湖不远的大溪。 这两位曾经在台湾掌权的人物,心心念念想回到故乡,却无奈事与愿违,一直停留在台湾的桃园。 更让人叹息的是,他们在台湾最后的停歇处,不仅没能等来归乡的船票,境遇也每况愈下。 时间推移,当年跟随他们来台湾的人老去,年轻一代的想法变了,台湾岛上的政治风气也大不相同。 蒋家的身影渐渐在台湾政坛淡去,后代多数不再过问政治。于是,这对父子的身后事,慢慢变成了一个让人挠头的“烫手山芋”。 这些年来,围绕着这两处停放灵柩的地方,台湾岛内争议不断。 有对现实不满的人,拿着油漆去泼洒、搞破坏。像是曾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就公开要求蒋家的后人自己迁坟。 现任的蔡英文也觉得,政府每年要花掉四千多万新台币,专门用来派士兵守卫和维护这两个地方,实在太过浪费,不该再由公家承担。 然而,这种说法也让一些人反问,蔡英文自己的官邸花费,难道就不算钱了吗? 这到底是为了节省预算,还是有别的想法呢? 说起来,这慈湖和大溪的选址,背后也藏着蒋介石深深的乡愁。 蒋介石对故乡浙江溪口,尤其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 当年刚到台湾时,他何尝不天天想着回到大陆去? 但随着岁月流逝,归乡的渴望渐渐渺茫,思乡的痛苦却日益深重。 于是他专门在台湾找寻,发现桃园县大溪镇附近一个叫“埤尾”的地方,那里的景色和山水风貌,竟与浙江奉化溪口老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为了寄托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也为了感念母亲,他将此地改名为“慈湖”,并在湖旁仿建了老家溪口的宅院模样。 晚年他常常独自来到这里小住几天,对着相似的山水缅怀亲人,想象着家乡的样子。 而蒋经国对母亲的感情同样深厚。他一生最大的憾事之一,就是当年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身在异乡未能保护母亲周全。 毛福梅夫人不幸在侵华日军的轰炸中罹难,长眠于奉化溪口故土。 这也成了蒋经国内心深处永远的牵挂,促使他最终做出决定,要归葬母亲身边,弥补那份此生难偿的亏欠。 几十年过去了,父子二人的灵柩一直安放在慈湖和大溪的仿建故园环境中。 让人唏嘘的是,他们生前未能踏上的归途,身后竟也如此坎坷。 “人走茶凉”四个字,在这对父子的身后得到了最无奈的印证。 如今连最后的“陵寝”之名都被摘除,仿佛要轻轻抹去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归根结底,无论是蒋介石想葬于中山陵旁的愿望,还是蒋经国欲归奉化母茔的心愿,其核心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块养育他们祖先的中华乡土。 这份魂牵梦绕的归乡之情,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荣辱浮沉,深深烙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血脉之中。 不管台湾有些人如何改变称呼,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根脉相连是无法改变的,那份落叶归根的朴素渴望,也终将在共同的期盼中得到回应。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9点赞】
墨隐
当年蒋介石如果能再挺上一两年,气死后就可以葬在大陆了甚至可以活着回到大陆,可惜差了那么一点点。国民党在历史上,好多时,都是差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