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这是赝品,可马承源却对其十分的感兴趣。店主暗喜,直言表示:“你要是喜欢3万也可以。” 请有缘人留个“关注”,说说您的精彩见解,共勉之~ 浩如烟海的文物世界中,有些人以火种的执念照亮历史的幽微角落,默默将被遗落的珍宝重新唤醒在世人眼前——马承源,正是这样一位将毕生热情倾注于文物研究与博物馆事业的“守夜人”。 事情的线索,要从一次偶然的“走街串巷”说起,1990年深秋,他在难得的闲暇中,却被店中一套尘封在角落的青铜编钟深深吸引,外人看它灰头土脸,形制老旧,纷纷断言不过是赝品,但他却凝视良久,内心泛起不小的波澜。 青铜器上刻有古朴的铭文,风格奇特,讲述的是西周晋侯随周王南巡、平叛的事,这种以刀刻铭于钟身的技艺,在既有的认知中根本不该出现在西周时期。 他心中并无定论,却也隐隐感到这可能是学界的一次巨大突破,他没有立刻拍板,而是默默记下所有细节,回去后夜不能寐。 历史研究多年,凭着经验他明白:乐器的音律极其讲究,若后人仿刻,不可能做到一丝不乱音,两年后,这套编钟被带回上海博物馆,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面对同行的质疑,他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专家斩钉截铁地指出,青铜上出现刻铭是工艺上的“伪迹”,历史不可能支持这种存在。 但他没有退缩。那段时间,他反复检查钟上的每一个铭文,音律测试一遍又一遍,眼里布满血丝,精神高度紧绷,他甚至搬来钟架亲自调试,只为一个判断:这是古物,不是赝品。 深夜的来电划破寂静,当考古学家邹衡听筒中传来青铜铭文的复述时,呼吸骤然急促——这正是三十年前他主持发掘的曲沃晋侯墓中失踪的编钟。 尘封的国宝在盗掘者手中流离半生,辗转海外后竟以这种方式重现天日,那些镌刻着西周礼乐密码的青铜器,不仅填补了晋文化研究的空白,更将华夏冶金史的坐标向前推移五个世纪。 对于马承源而言,这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回归绝非偶然,作为博物馆界特立独行的实践者,他始终行走在书斋与田野之间。 自六十年代投身青铜器研究伊始,便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梳理每道纹饰、考据每篇铭文,当同行聚焦典籍时,他正用脚步丈量考古现场。 当学界争论断代时,他已建立起系统的青铜器研究范式,那些曾被视为“较真”的学术坚持,最终在编钟震耳发聩的回响中得到验证。 这批沉默的青铜器皿,见证着学者与时光的博弈,当世人惊叹于改写历史认知的重大发现时,更应铭记那些在质疑声中坚守真相的学术苦行。 从盗墓贼的赃物到文明基因的解码器,国宝的重生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文物保护与学术精神永恒的价值光芒。 就连后来影响全国的《中国青铜器》教材,也是他带队编写完成的,全国第一个文物教学体系正是在他的主导下成型。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博青铜研究已经成为全国翘楚,而这背后,是马承源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传拓玻璃板、磨墨练手、夜宿办公室、考证字形…… 每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被他视作守住历史的最后防线,他对待学生也是一视同仁,从不摆架子,哪怕是刚进博物馆门的小年轻,他也能亲自接待、现场讲解,不因资历轻重有所区别。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上有极高的造诣,也极重视实际行动,1996年,尽管他病体未愈、仍身兼新馆筹备重任,却坚持亲自鉴定一批即将拍卖的宋元书札。 那天他在家中细看原件,尤其对朱熹的真迹格外重视——不是因为声名显赫,而是因为文物的重要性必须经由亲眼所见才能下结论。 最终,拍品如愿入藏上博,为新馆开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识人善任,不拘一格用才。就像当年将初来乍到、毫无经验的季崇建一把“抢”入金石组一样,他看重的是潜力和忠诚,是那些愿意从头学起、愿意跟着他一起“用一辈子去研究一件事”的人。 他守住的不只是器物本身,而是背后那一段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文明轨迹,他教会我们:不被一时风评左右,才能看见真正的价值。 愿意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就一生所守的热爱,从曲沃墓中流出的编钟,到新馆入藏的书札,这些看似偶然的交集,其实都印证着他一生的选择——将身与心沉入那片古老的铜绿之中,用一腔热忱,在岁月深处,点亮文物归家的路。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
安卉的
2025-06-30 17:01: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