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再生变数,以总理被查,美军空袭失败了?蓬佩奥或被“斩首” 第六天的停火,原本该是喘息的窗口,却成了下一场风暴的积蓄期。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最终像一次打偏的赌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深陷司法泥潭,连盟友特朗普都得亲自下场喊话;而伊朗,虽然伤痕累累,却并未真正失血,反而借局势反向加速核计划重启。而最离奇的,是一条旧仇新怨交织下的线索:蓬佩奥,很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清算”的美国高官。 一,内塔尼亚胡被查,特朗普急了 6月3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将接受法院质询,面对长达四年的贪腐指控。这场迟到的司法清算,突然踩在了战争结束、局势动荡的档口,颇有几分内外夹击的意味。讽刺的是,他原本就是在巴以、伊以战火中,靠“民族安全”绑架选票重返政坛,如今却反过来被战争推向了法庭。 对华盛顿而言,这不是简单的“以色列的内政问题”。特朗普知道,只要内塔尼亚胡垮台,美以之间的默契操作就要断线。他毫不掩饰地喊话以色列司法系统“网开一面”,甚至警告说,美国每年砸给以色列几十亿美元,可不是为了看他们自己搞内斗的。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中东下一轮操作还没收尾,美国不能没了代言人。但问题是,以色列社会本身已经到了忍耐临界点。28日,特拉维夫、海法、阿什杜德等多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既反战,也反内塔尼亚胡,口号直指辞职。美以同盟的内核,正在公众情绪与制度裂痕之间动摇。 二,美军空袭“失败”,伊朗挺过来了 如果说内塔尼亚胡的被查是以国内部失控的信号,那伊朗核设施的“挺过来”就是美军战术失败的铁证。 伊朗核设施表面上看遭到严重打击——B-2投弹、战斧巡航导弹突袭三大核心目标,包括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但很快,伊朗就晒出了现场画面,地下工事已恢复施工,浓缩铀设备损毁程度远不如美国宣称的“彻底摧毁”。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9日的评估更是一记冷水:伊朗的核能力并未根本性受损,依然能在数月内恢复产能。 换句话说,美国所谓的“午夜之锤”,砸下去的更多是情绪而不是效果。卫星图像显示,在美军空袭前,伊朗就已通过大量卡车调走核心核材料。特朗普对此解释为“施工用混凝土运输车”,但显然,这话连他自己都不太信。 美军打了,却没打疼;以色列配合,却没打穿。唯一的战果,是给了伊朗公开推进核计划的口实。而美国想借空袭迫使伊朗退让的算盘,也被现实无情打碎。 三,蓬佩奥要倒霉?“清单”已经开始执行 美伊之间的账,永远不止明面上那一本。6月29日,《华盛顿邮报》曝出一则旧事新闻:伊朗曾在2022年差点在欧洲某酒店“成功斩首”蓬佩奥。虽然未遂,但这笔仇并未就此作废。 蓬佩奥在担任国务卿期间直接主导了对伊朗“极限施压”战略,还曾拍板刺杀苏莱曼尼。他本人在去年出版的回忆录里承认,伊朗曾开出百万美元悬赏要他的命。此前,之所以没被“碰瓷”,是因为有美特勤局全天候安保。 但如今,特朗普一回归,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包括蓬佩奥在内的多位前官员的安保待遇。美媒问白宫是否会恢复保护?官方回复是“目前没考虑”。 这就留下了一个现实问题:一旦美伊冲突升级,伊朗“斩首报复”有没有可能?答案是有。 伊朗的逻辑一向不是“报复对等”,而是“清单制裁”,而且从来不忘记。这次停火看似暂时,却可能只是下一次袭击前的伪装期。蓬佩奥,不在位但仍在局,成为目标完全可能。 火还没灭,只是换了种烧法 这几件事串起来,不是巧合,而是趋势: 以色列内忧外患,内部正在裂化,总理遭司法围猎、民众走上街头,军事冒险反倒成了某些人保命工具; 美国战术失败、话语体系被打脸,伊朗不仅没屈服,反而步步推进; 高官“待斩”风声再起,伊朗正在为下一次反击做心理铺垫,也为国内团结制造“靶子”。 表面停火,实则动荡升级。谁会先动手,谁会先倒下,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个局,没有结束,只是换了打法。下一次爆点,不一定来自导弹,有可能来自法庭、媒体,甚至是一间没有开灯的欧洲酒店。
特朗普这一通火,骂醒的不止是内塔尼亚胡,还有中东整个牌桌这回,特朗普是真急了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