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奸臣呢? 学历史的时候有一个隐晦前提,老师从来不教,
曹勇说史
2025-05-25 20:22:01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奸臣呢?
学历史的时候有一个隐晦前提,老师从来不教,是需要学生自己悟的。
那就是“忠”和“奸”的评判都是有立场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
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忠臣和奸臣,来源于史书或电视剧的教育,这里的忠和奸,是在站在黎民百姓、江山社稷的立场描述的,而不是站在皇帝本人立场考虑的。
但封建时代物资匮乏、制度落后,皇帝与百姓的立场有时是零和博弈的两套叙事体系。
以小说《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改稻为桑为例,来理解不同立场的叙事差异。
改稻为桑是不是好一个好的政策?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看这个政策。
站在嘉靖的立场,生产力升级,充实财政,维持运转,这当然是一个好政策。
站在淳安县县民的立场,被马踏青苗,毁堤淹田,这当然是一个坏政策。
站在严党的立场,政治上可以增加权力触角,经济上可以中饱私囊,这当然是一个好政策。
站在清流的立场,朝政话语权旁落政敌,这当然是一个坏政策。
站在富商的立场,桑比稻更贵,土地的平均产值更高,这当然是一件好政策。
站在稻农的角度,放弃祖辈相传的种稻手艺,靠一项未知的新技术种桑谋生,家里有没有米下锅都不能保障,这当然是一个坏政策。
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被涂抹上忠奸不同的道德油彩,表面上忠奸之辨,实际上是立场之争。
站在淳安县县民、清流、稻农的立场,严党当然是奸臣。
但站在封建体制下,嘉靖的私人立场,是需要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而严党恰恰是那个能给出解决办法的人,还能制衡清流,维持统治,是私人视角下的绝对“忠臣”,尽管这和百姓立场冲突。
回到问题上,其实古代的皇帝都喜欢重用“忠臣”。
只不过这个“忠臣”,并不是普罗大众理解的那个“忠臣”。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