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的时间差,简直成了当代家长的“定时焦虑”——这边学校三点半铃声一响,那边办公室的活儿还堆成山,打工人的手机导航里全是“最快接娃路线”。深圳家长建议延到六点半放学,教育局回应课后服务到六点,可就算这样,北上广深挤地铁的爸妈们还是急得跺脚:晚高峰堵车一小时,娃在校门口等到天黑,老师也得加班陪护,谁都不容易。教育部推的“5+2”课后服务本是好事,但现实总比政策复杂:大城市通勤两小时起步,加班文化卷到飞起,六点放学?对不少家长来说,这时间刚够从会议室冲到电梯口。
有人提议学校再延长时间,可老师也是打工人啊!早上七点到校,晚上七点下班,谁家没个老人孩子要照顾?家校矛盾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节奏的错位。单靠学校扛下所有不现实,得让社区、企业、政府都动起来——社区能不能开公益托管班?企业敢不敢推行“接娃假”?城市可不可以优化通学巴士线路?说到底,养孩子早就不该是家庭单打独斗的事了。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敢生?怕的不是奶粉钱,是每天跟时间赛跑的窒息感。
最近各地开始试点弹性工作制、社区共享育儿,这就是好苗头。浙江有公司允许家长“错峰接娃”,北京社区开起了四点半课堂,上海把闲置商铺改成儿童驿站。政策搭台,社会唱戏,才能把“时间差”填平。养娃就像通关游戏,不能光让家长氪金,得全社会组团刷副本。与其抱怨“接娃难”,不如多问一句:咱们公司能给孩子留张书桌吗?小区物业愿不愿意腾间活动室?毕竟,今天帮别人接一次娃,明天可能就有人帮你按下电梯的开门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