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了!5月23日,尼日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石油和中国天然气集团所有员工在5月31日前离开其领土! 说起来,中国企业在尼日尔其实投入非常深,从油气田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大型施工现场里都有中国工人的身影,尼日尔原本石油基础薄弱,靠中国资金和技术,才有了现代化的油气产业。 从2023年底原油大规模出口,到今年初还签了新一批石油出口合同,大家都觉得一切都在向好,但3月底开始,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进所谓“资源民族化”,不断修改石油法规,重申国家必须掌握根本性控制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原来的合作模式很可能要被推翻重来。 中国人花了十几年时间,在当地修炼了炼厂、油田、管道,甚至马不停蹄地维护项目安全,和当地员工一起扛过不少苦日子,可现实很残酷,只要政权一变,政策立场就可能彻底调头。 尼日尔这次驱赶中企员工,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更多是想重新分配油气蛋糕、展现主权强硬。 中国企业被指责账目不够透明、合同上国家分成比例低,再加上最近西非一些国家不断爆发“资源主权风潮”,民粹情绪被推上台面,不少本地舆论都在渲染“外国公司剥削本国利益”,中国企业也未能幸免。 其实像尼日尔这样跟中国早有合作基础、也确实受惠很大的国家会突然这么“翻脸”,并不完全出人意料。 从2023年以来,整个西非地缘局势波动,各国军政府都想摘掉“外资依赖”、“资源输出国”的帽子。 尼日尔油气在国内经济里的分量太重,军政府需要迅速证明自己对国家利益负责,所以就对外企用出非常强硬的手段。 表面上看,这会对油气出口造成巨大冲击,对本国经济其实同样压力山大,但在政治博弈的短期目标面前,这些代价被高调无视。 话说回来,中国人有没有过错?也有,比如部分企业确实没处理好信息透明、利益分配和本地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些合作模式长期偏重资金技术,不太注重对方的感受,也低估了地方政治变化的风险。 很多项目管理体系太封闭,中高层依赖外派员工,导致军政府换人后,中方始终没有能够做到与新权力层的及时沟通和信任建设,这些问题其实长期潜伏着,一旦大环境变差,就容易成为被针对的理由。 过去不少人觉得,合同写死了利益就稳了,其实一点都没这么简单,政权一变,法规就能一夜之间“翻篇”。 中资企业以后在海外,必须提前布局风险,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变量考虑清楚,尤其在资源类行业,必须不断提升与东道国的沟通能力,不能靠单一的模式吃遍天下。 同时,还得真正做好本地化、合规化,让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不是只会赚钱、只顾自己小算盘的外来户,而是能和人家一起承担风险、分享成果的长期伙伴,否则再多的投资、再长的项目时间,说断就断。 我们要记住这一课,下次面对类似局面时,能够准备得更充分、更从容,不然,每出现一次“白眼狼”,其实重伤的不是中国,更是合作的信任链。
居然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了!5月23日,尼日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石油和中国天
修竹崽史册
2025-05-24 18:33:31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