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北斗系统时,美国曾扬言必要时可击毁北斗卫星。可当中国用导弹清理了自己废弃的卫星后,便开始大规模部署北斗卫星。从那以后,美国再也没提过要摧毁北斗卫星,如今公知1450却又开始炒作这个话题:若中美冲突,美国直接毁掉北斗卫星,我们会不会就败了?看来那边真是资金短缺,只能翻炒老话题了。
归根结底,北斗导航系统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摆脱被“卡脖子”困境的一种战略抉择,是国家自主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
回顾过去几十年,全球导航服务几乎被美国的GPS一家独大所垄断。
从日常民用定位到关键军事打击,从物流调度到金融系统校时,世界各国在高精度定位方面,基本都要仰赖美国的技术。
GPS虽然覆盖广、精度高,但它始终掌握在美国军方手中。
历史上不止一次,美国在关键时刻对他国关闭或干扰GPS信号。
例如,战争时期它会屏蔽战区导航,平时也可能对“敏感地区”精度进行人为限制。一旦遇到政治或军事摩擦,美国完全可以单方面“掐断”信号。这种对外技术依赖,不仅是战略隐患,更是国家安全上的软肋。
设想一下,如果在关键时刻GPS对中国突然“断供”:民航飞机可能无法安全降落,导弹武器会出现严重偏差,港口物流调度将陷入瘫痪,银行金融系统的高频交易也可能因为授时错误而发生混乱。
这样的场景,是任何一个负责任大国都无法容忍的。
因此,中国当初坚定要做北斗,目标从来不是争什么“市场份额”,而是彻底摆脱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
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该系统与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以及印度的IRNSS一道,共同构成了当前世界主要的五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之一。
自2018年正式实现全球覆盖以来,北斗系统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产业生态持续升级,其在交通运输、应急救援、智慧城市、农业作业、海洋渔业以及国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代表成果之一。
在美国看来,北斗的崛起不仅打破了其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对其基于GPS系统建立的军事、科技和经济优势构成了挑战。
为此,美国政府及部分政界人物曾多次公开表示对北斗系统的“战略担忧”。
在多个国际场合,美方频频强调北斗可能带来所谓“安全风险”,并指责中国借此增强全球影响力,试图改变国际技术秩序。
更有甚者,美国曾试图在外交和技术层面对北斗系统进行打压,例如向盟友施压,建议其在关键基础设施、军事系统乃至民用导航设备中避免使用北斗相关组件。
除了口头抵制,美国还通过出口管制、技术限制等手段,试图遏制北斗系统在芯片、天线、测距算法等关键环节的国际合作,妄图干扰中国在全球导航产业链中的布局。这种“技术冷战”式的做法,折射出其在面对中国技术崛起时的焦虑与不安。
尽管外部压力不断,中国依然坚定推进北斗系统的独立发展和国际化战略。
当前,北斗已经进入包括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拉美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项目涵盖智慧农业、基础建设、交通管理等多个维度,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斗应用生态圈。
可以说,北斗不仅是一个导航系统,更是中国科技战略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象征。而美方对北斗的持续敌意,本质上反映的是其对全球科技格局重构的深层担忧。
面对现实,中国已经不再依赖他人导航,而是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开拓创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