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30万群众欢呼,礼炮齐鸣。可就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任弼时躺在病床上,额头冒汗,心跳剧烈,医生死死盯着血压计。
开国大典,他一个字都没敢说,却几次试图挣扎着坐起来。这一天,他被毛主席“强行”禁足,哪怕他哭着请求,都不许去。
任弼时身体垮了不止一天两天。从1920年代开始,他就忙个不停。参加革命、被捕坐牢、长征、抗战、建政……几乎没停过。
他在1928年和1929年两次被捕,被国民党特务拷打到昏死,电击、电刑、灌辣椒水样样不落。
医生后来说,那些刑罚对他心脏血管造成了不可逆伤害,根本没法恢复,更别提长征路上几千公里风餐露宿,粮食短缺,生病了连药都没有,硬是挺了下来。
1945年延安七大,任弼时因为总觉得口渴、乏力,才被诊断出糖尿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不愿躺下,一边打针一边开会,别人劝他休息,他咬牙说:“趁能动就动,多干点是一点。”
从那会儿起,他几乎每天都处在高强度工作状态,写报告、参加会议、指挥组织工作,夜里两三点睡觉是常事。他自己说过:“革命哪有时间休息。”
1949年春天,党中央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准备建立新政府。这期间,任弼时的身体越来越差。
有一回在西苑机场组织阅兵,太阳毒辣,他站了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头晕,回去一查,血压已经飙到150/110。
医生警告他必须静养,不能再劳累,但他偏不听,还坚持写团中央的政治报告。
那是一份一万两千多字的报告,他边吃药边写,眼睛看不清了就靠人读给他听,他听完再口述修改。
报告会上,他讲到一半突然瘫倒。会场一阵骚动,几名工作人员冲上去把他抬出去,他嘴里还嘟囔着:“我没事,先别散会。”这个细节,是当时在场的胡乔木在回忆文章里写的,听起来让人心里发紧。
那之后,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让他停下手头工作,安心养病。他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就偷偷起床批文件。毛主席听说后气得不行,说:“这不是拿命赌吗?”
开国大典前两周,任弼时的病情急转直下。血压高到220/120,脑供血不足,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连站都站不稳。
苏联医生罗申斯基给他做完检查后,表情非常严肃,说他的血管像拉满的琴弦,稍有情绪波动就可能断裂,引发脑溢血。医生建议立刻卧床,绝对不能参加任何公众活动,尤其是激动场面。
毛主席当晚就去了玉泉山。那次谈话没人记录完整内容,但据叶剑英说,毛主席拍着任弼时的手说:“你的血压比中南海的墙基还危险。”
话虽带笑,但气氛很沉重,毛主席下了死命令:“你不能去,必须留下。”这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战友间一次沉重的告别。
开国那天,任弼时一大早就醒了,广播响起那一刻,他坐在病床上,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句宣言,眼泪刷一下流了出来。
他抓着被子,身子直抖。医生赶紧拿血压计一量,260毫米汞柱。吓坏了,赶紧抢救。
他挣扎着说:“让我听完。”当天下午情况才稍微稳定。有人说,他那天啥也没吃,只喝了一点糖水,嘴上反复说:“成立了,真成立了。”
1950年春天,他去了苏联治疗。医生给他调整了药物和饮食,病情一度好转。他还在日记里写了几句话,大意是“病情稳定,我要回国”。
5月回国后,他跟组织申请恢复工作。他说:“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我不想当闲人。”领导不放心,他说:“让我做点轻的,不开会就行。”
可他一点也没轻松。他又开始熬夜、看材料、接见干部。没多久就旧病复发。10月27日凌晨,他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6岁。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沉默很久,只说了句:“太可惜了。”那天北平下了小雨,任弼时的灵车从中南海驶出,沿途站满送行的人。他的墓地,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座墓碑。
这事后来常被人拿出来说,有人觉得毛主席太狠,不让老战友圆梦。但真实情况是,没人比毛主席更想让他参加。
问题是,参加了可能就命都没了。
毛主席那个决定,其实是把国家和生命都权衡在了一起。那天玉泉山的病房,比天安门广场还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