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年,李世民下令处死单雄信。刑场上,徐茂公猛然抽刀,割下一块大腿肉,喂给单雄信。单雄信说:“当初贾家楼46人结义,如今只有你一人来送我。”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隋唐时期流传着一句老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这句话道尽了江湖义气的两种结局。 刘关张三人结拜后同生共死四十载,瓦岗寨兄弟却在磕头结义后分崩离析。 要说瓦岗寨最让人唏嘘的人物,当属单雄信这个绿林好汉。 单雄信老家在山东,后来搬到了山西长治。 这人天生神力,院子里种着棵枣树,有回家里进贼,他顺手拔起枣树当兵器,吓得强盗屁滚尿流。 后来这棵枣树被他做成丈七长枪,七十斤重的枪头寒光闪闪,成了他的标志性武器。 凭着这身本事,他当上了九省绿林总瓢把子,江湖上谁见了都得喊声“单二爷”。 要说单雄信最出名的还是他待朋友实在。 当年秦琼落难潞州,穷得连马都养不起。 单雄信跟秦琼素不相识,却好吃好喝招待着,临走不光给配了金马鞍,还偷偷在被褥里缝了银子。 后来秦琼摊上人命官司,又是单雄信上下打点才保住性命。 这种仗义作风让他在老百姓心里成了真豪杰。 可单雄信命里跟姓李的犯冲。 当年李渊误杀了他亲哥,这仇算是结下了。 后来瓦岗寨内斗,李密杀了老大翟让,单雄信转头就投了李密。 等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他又跟着投了王世充。 要按正史记载,这人确实有点墙头草的意思,《资治通鉴》里房彦藻就说过:“这人改换门庭跟换衣服似的,留着准是祸害。” 最要命的是武德四年那场仗。 李世民带着唐军围攻洛阳,单雄信拍马挺枪直取李世民,眼看就要得手,徐世勣(就是李勣)扯着嗓子喊:“大哥,那是我主子!” 单雄信硬生生收了手。 这事儿《唐语林》记得清楚,说单雄信冲着徐世勣面子放人,可见他把兄弟情分看得多重。 可惜李世民不念这个情。 洛阳城破后,单雄信被押上刑场。 徐世勣割自己大腿肉喂他,哭着说要替他养儿子。 单雄信却把酒喷在徐世勣脸上,骂他坏了自己大事。 倒是程咬金敬酒时说了句:“来世咱们这些兄弟任你杀”,单雄信这才仰脖子干了断头酒。 这段故事在《旧唐书》和《隋唐演义》里都有记载,只不过演义里说得更悲壮。 要说李世民为啥非杀他不可,史书里摆着三条。 一是单雄信跟李唐有杀兄之仇,二是这人打仗太猛留着危险,三是怕他跟徐世勣抱团搞事情。 其实按《旧唐书》说法,下命令的是李渊,李世民就是个执行人。 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改成了李世民的主意,这事到现在史学家还在争论。 单雄信死后葬在山东东明县,明朝那会儿知县还给修了庙。 碑文上写“寒鸦啼落陵前月,疑诉当年汗马愁”,可惜后来战乱把庙毁了。 倒是徐世勣说到做到,把单雄信儿子单道真培养成梁州司马,单家后人在唐朝当了二百多年官。 等到黄巢起义时候,单家第十一代四个孙子全跟着造反,算是给老祖宗出了口恶气。 对比正史和演义,单雄信形象差得挺大。 《说唐全传》里他是忠肝义胆的好汉,实际史料里却是个反复无常的武将。 李密杀翟让他不管,转头投王世充倒是痛快。 可老百姓就爱传他讲义气、不降唐的故事,说到底还是喜欢这种快意恩仇的江湖气。 就像桃园结义成了忠义的标杆,瓦岗寨的故事反倒成了反面教材,提醒后人:磕头结拜容易,同生共死太难。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旧唐书》)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