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一点也不害怕强大的邻居,还表现出强硬的态度? 作为一个老牌文明国家,印度一直都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几十年来,印度面对的不只是中国,在南亚周边,还经历了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冲突,经常要在复杂环境里作出回应。 即便吃过苦头,印度人的想法是“即使短期内优势不在我,也不能在气势上先输了”,有种不认命的劲头。 现在中国军队的总体实力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国防科技、军事装备,尤其是像战略导弹、防空体系方面都远超印度,但印度并没把对抗中国当成全面硬碰硬的事情,军事准备上一直不只靠追求数量和全面对标,而是聚焦高原山区、热带丛林这些特殊地带进行长期训练。 边界摩擦里,印度士兵在极端自然条件下作战经验并不差,这些年也没少和中国士兵高强度对峙过,即使硬件落后,也通过勤练、熟悉地形一点点缩短“落差”,形成了他们不愿低头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彻底碾压印度,印度的人均GDP、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处处有压力,这点他们心里很清楚。 不过印度的应对更务实,既不奢望短时间内追上中国,也没靠经济服软,而是利用自己的市场和人口红利,搞活IT外包、医药等行业。 对待外国企业也一点不软,很多中国企业或者全球大公司,若进印度市场,一旦涉及争端,印度政府经常雷厉风行地开出高额罚单,利用政策和市场份额倒逼谈判空间,这是一种强国心态的表现:你技术先进我不否认,但我有市场、有机会,你也得让步。 在科技赛道上,虽然印度和中国差得远,但他们在信息产业、航天探索等领域也努力实现突破,比如印度航天工业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自豪的成绩,也在信息服务业做出全球影响力,这提升了他们的一些底气。 印度的政治结构也是他们强硬的原因,作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印度政治多元,舆论环境活跃,政府即使有妥协的想法,也得考虑内部声音。 每当面对中印矛盾,不少政界、媒体都呼吁强硬,没人希望在国际舞台上被认为退让,在选举周期里,维护国家尊严变成政治资本,因此,不软下来,某种程度上也是政治生态的产物。 外交上,印度擅长多边下注,虽然经济比不上中国,但一直通过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发展关系,寻求外部支持。 印太战略和四方安全对话中,印度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合作让它有更多安全感,西方国家拉拢印度牵制中国,也变相增加了印度的“底气”,让他们在关键议题上敢于据理力争,即便明知道综合国力有差距,至少在表面和气势上不至于落下风。 有时候,印度还会在地区外交上发力,比如拉拢南亚周边国家,搞海上基地布局,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自身存在感和地缘主动权,不让中国完全掌握南亚的话语权。 印度面对中国的强硬,并非真认为自己“稳赢”,而是觉得在大国较量、外交博弈里,后退一步就难再争先,对于印度来说,强硬不是虚张声势,而是他们固有的战略坚持和民族性格。 国际政治讲究实力,也讲究决心和谋略,印度虽然短板明显,却愿意用信念、策略和伙伴关系延续自己的大国存在感,这种态度,或许正是让它在国际舞台上敢于直面中国的关键原因。
☁新加坡印度裔专家:请印度人停止情绪化,中国眼里根本没有印度!印度封禁了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