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个24岁的小伙,决定辞职回家织毛衣。母亲哭着说:“儿啊,家里供你读书不易,好工作你不做,为啥偏要干这营生?”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华民族的这项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我们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潘锐彬才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那份光鲜亮丽且高薪的日语翻译工作,回到农村老家开启了织毛衣的生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要面对的,可不单单是家人的强烈反对,还有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老潘家的儿子是不是在外面受什么打击了,要不然怎么干起来这种女人才会干的活!” 在普通老百姓的固有认知里,这种偏见是根深蒂固的,并且很难轻易被打破。在他们看来,潘锐彬如果不是在外面混不去了,又怎么会干这个。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别说是像潘锐彬这样的80后,就连很多70后的女性,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都渐渐遗忘了织毛衣这项技艺,只有少部分阿姨、大妈,甚至是奶奶辈的人,才会在闲暇时,给家里人织几件毛衣、围巾。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于潘锐彬改行织毛衣这件事,村里有不少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半年,潘锐彬的工作室就从他自己的卧室,搬到了他们家楼顶的铁皮屋,而且还雇了村里那些会织毛衣的阿姨们,和他一起干。 这可把阿姨们给乐坏了,毕竟,对于很多农村妇女来说,这样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赚点钱,简直就是一件美事呀。 阿姨们这才知道,原来潘锐彬小时候家里穷,只能穿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在小学的时候,织毛衣的手艺就已经比得上很多大人了。并且,在外地从事日语翻译工作时,他在闲暇之余,一直把织毛衣当作一种爱好。 不过,虽说爱好是潘锐彬转行的动力,但光靠爱好,想要长久支撑下去可不容易。由于缺乏完整的经营模式,再加上阿姨们的手艺也是参差不齐,这使得潘锐彬的网店生意一度陷入了低谷。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潘锐彬先是把店铺从自家顶楼搬到了镇上,方便发货和售后,随后又严格把控毛衣的质量,还专门请了专业摄影师来为自家的毛衣拍摄照片,甚至还在网上开直播,教大家如何织毛衣。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他还别出心裁地教大家如何用筷子“织面条”“织围巾”。 凭借着这一系列的举措,潘锐彬的毛衣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不仅实现了自己传承织毛衣技艺的梦想,还带动了很多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登上央视舞台,并且成为了我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典型案例的其中之一。 最终,潘锐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那些当初嘲笑他、在背后说闲话的人,都心服口服。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典型案例--潘锐彬
截瘫网红(李尚轩)是一个恋爱脑,读高三的时候与富二代谈恋爱,母亲劝说她继续学业,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