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 印度当年强行吞并锡金时,可能真觉得捡了个大便宜:战略要地、资源通道,还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多插一面旗,但三十年过去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这块“到嘴的肥肉”,非但没让印度尝到甜头,反而成了个甩不掉的包袱。 说白了,强行占有不等于真正拥有,锡金虽然被划进了印度版图但当地人的心始终没跟印度走到一块儿。 锡金人原本的文化、语言和信仰与印度主流差异巨大,硬要“消化”的结果就是矛盾不断。印度政府每年得砸钱补贴当地基建、教育,还得应付此起彼伏的抗议,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更讽刺的是,当年印度拿“国家安全”当借口,如今锡金反而成了印度东北部动荡链条上的一环,边境管理成本飙升,分离主义暗流涌动,这“安全”到底是谁给谁保障? 再说经济账,锡金地形崎岖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印度接手后既没能把它变成“战略跳板”,也没能盘活经济。反倒是中国和不丹的持续不承认,让印度在国际上始终背着个“侵占者”的名声。 联合国文件里锡金的归属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印度每回和人谈边境争议总免不了被拎出来说道几句,面子丢了里子也没捞着,这买卖怎么看都像砸手里了。 最扎心的是对比:锡金当年若保持独立,或许能像不丹一样靠旅游业和外交平衡过得不错;而如今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人均收入长期垫底,年轻人往外跑,连“存在感”都靠印度媒体偶尔施舍。 强权可以改写地图,却改不了人心,印度对锡金的控制像极了硬把方钉子塞进圆孔:表面看严丝合缝,内里全是裂痕。 三十年的教训足够说明:靠武力或阴谋得来的东西,终归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维持,现在的印度,与其纠结怎么消化锡金不如想想怎么弥补当年那场“公投”埋下的长期隐患。 毕竟,治不好心病再好的地盘也是烫手山芋。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111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