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伊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严格的宗教规则、女性头巾的限制、经济制裁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22 12:03:33

现在提起伊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严格的宗教规则、女性头巾的限制、经济制裁带来的困境,甚至是新闻里那些关于社会抗议的画面。 但如果你翻开几十年前的旧照片,或者去看看一些老电影里的镜头,可能很难相信那就是同一个国家。 五十年前的伊朗,可是完全另一番模样:街头时尚、女性穿着大胆、社会自由度高,连城市气质都透着一股现代和摩登的味道。 别的不说,1970年代的德黑兰,跟同时期的欧洲大城市都能一较高下。 大街上女性化妆打扮,穿着短裙、喇叭裤,流行的音乐在咖啡馆和唱片店播放,电影院里放的还是西方大片。 那时候的伊朗社会追求进步、讲究教育,女性能上大学、参与工作,跟男性几乎平起平坐。政府主张西化,鼓励发展工业、石油、科技,整整一个国家都在往“现代化”这条路上狂奔。 但好景不长,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写了一切。 这场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把国家带入了宗教领袖掌控的新时代。 一夜之间,穿衣自由没了,宗教法律成了最高准则,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后退。原本随处可见的流行元素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黑袍与头巾,娱乐、艺术、思想表达也都被严格限制。从此,伊朗从一个追求开放与自由的国家,转身变成一个高度保守的宗教国家。 再后来,随着伊朗和西方国家关系恶化,一波接一波的经济制裁接踵而至。 原本依靠石油出口过得风生水起的伊朗经济开始吃紧,外资不来、技术封锁,国家发展陷入停滞。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机会少、物价飞涨,年轻人想出国、创业、甚至只是听听外国音乐都成了难事。而对女性来说,不只是穿衣变得单一,教育、就业、表达自己也处处受限。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国家就此僵死在某个框架里。实际上,越是压抑,越有人想突破。在网络还算开放的那些年,很多伊朗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VPN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翻墙看剧、听音乐、学习外语,甚至偷偷在地下聚会或拍摄短片。 一些女性也在法律允许的边缘不断探索空间,从穿衣风格到社交方式,都在试图表达自我。虽然政府时不时出手打压,但这种“看不见的反抗”从未停歇。 也有不少人开始回头反思:当年的伊朗到底怎么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为什么一个曾经那么开放、现代的国家,会走向宗教统治和社会收紧? 有学者指出,当年的现代化其实是“上层推动”的改革,并未真正扎根在民众思想中。一旦政治格局变化,那些表面的自由就像泡沫一样很快破灭。而新的宗教政权则用意识形态和制度牢牢地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反倒成了这个国家几十年来最稳定的部分。 但即便如此,这个国家并不缺乏希望。在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中,在大学校园里、在艺术作品中,在那些勇敢发声的人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伊朗年轻一代对于改变的渴望。 他们没有忘记五十年前那种开放与多元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未曾亲身经历过。正是这种记忆和对比,让人们不断反思,也促使一些人开始在宗教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今天的伊朗,确实与半个世纪前判若两国。不只是外在的城市面貌和服饰风格,就连人的思想方式、生活选择、社会气氛,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 阅读:6

猜你喜欢

王献勇说养护

王献勇说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