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限风光,如今无限落魄,一代传奇企业家王健林已再无翻身的可能,彻底谢幕了。 2017年,南昌的一个万达广场刚刚开业不久,王健林亲自到场剪彩。现场人山人海,掌声不绝于耳。他穿着深色西装,笑容自信,挥手致意。 这是他一年内第十几个出席的商业活动,彼时的他,正忙着在全国甚至全球铺开他的商业版图。影院、广场、酒店、文旅城,一个接一个地落地,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上百亿的投入。没人觉得这条路会错,他也从未犹豫。 五年前,北京的一间会议室里,他拍板决定全面推进“轻资产”战略,剥离重资产,专注运营。这是万达最艰难的一次转型。 不少高管反对,认为这会削弱企业的控制力,但王健林坚持。他说:“必须放,不放就被淹死。”当时的他已经感觉到,行业的水位在下降,只是还没人真正意识到危险有多近。 大连西岗区人民法院在2025年5月8日出具了一份股权冻结裁定书,冻结王健林在万达商管集团持有的3亿元股份。 这份文件让外界一下子明白: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消息一出,社交平台上舆论哗然。有人觉得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也有人感到唏嘘不已。 那年他接受采访,说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这个片段后来被剪成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成了无数段子和表情包的来源。 那个时候的他,资产数千亿,旗下万达商业正准备上市,全球收购的新闻每天都在更新,几乎没有人怀疑他的方向。 事实上,在他喊出“挣一个亿”之前,王健林已经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积累。他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创办公司,从一座写字楼开始起步。 他不像其他企业家那样强调创新或者互联网,他只信地段、租金和流量。他的万达广场遍布全国,每个城市的核心地段几乎都能看到他的项目。 他的逻辑就是复制,把成功模式做成标准化,再大面积扩张。 转折出现在一系列政策调整之后。地产红利退潮,金融机构收紧贷款,消费者习惯开始转向线上,影院的票房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火爆。 他的资产开始缩水,项目的融资变得艰难。为了应对危机,他不断出售资产,文旅城、酒店群、国外投资项目一个个甩卖。 有一年,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处理掉几百亿元的资产包。 2023年,万达商管原本计划在香港上市,这是他用来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一步,但最终未能如愿。 上市计划反复延后,投资人信心动摇,原本预计的融资迟迟未到账。这使得原本就紧绷的资金链更加吃紧,他不得不考虑更多变现手段。 王健林曾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不会跑路,也不会推锅,我们该扛的就扛。”那天在座的高管没有一个说话。 他知道企业出了问题,也知道身后有几万名员工和几百个项目等着他拿出解决办法。他没有选择去国外避风头,也没有将责任推给别人。裁员、降薪、项目延期,一切都在他默许的范围之内进行,他尽可能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留言说:“别人跑路、烂尾,他还在还债。” 也有人说:“这个人至少没做伤天害理的事。” 但也有人冷静指出:“摊子太大,模式老了,互联网把他淘汰了。” 过去十年,抖音、小红书、美团、拼多多这些平台快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购物从线下转向线上,餐饮娱乐也被线上流量割裂。 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显露无遗,靠租金支撑运营的商业广场模式开始举步维艰。 王健林虽然也尝试改变,但改革步伐还是慢了。他试过直播带货、搞会员制、搞线上商城,效果都不佳。最终,他只能回归基本盘,尽力守住核心资产。 他的办公室还是在北京的万达总部,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离开。办公桌上没有太多装饰,只有几本报表和一台电脑。 他不再对媒体发表讲话,也不再参加公众活动。他现在的任务只有一个:让企业活下来。 他没有宣布退休,也没有把位置交给别人。他只是沉默着,把所有力气都放在维系现金流和债务处理上。他的亲信们知道,他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四处并购的王健林,而是一个在风暴中心挣扎的老兵。 他知道翻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他还在坚持。 2025年这次股权冻结,并不意味着彻底结束。但对王健林来说,这象征着他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指挥权。他曾用几十年时间把万达送上巅峰,如今用同样的坚韧,努力不让它倒下。至于能不能再次东山再起,他自己也没再提过。 外界的喧嚣早已远去,万达广场的广告灯依然亮着,人群依旧来来往往,只是没人知道,那个曾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债务清单,一项项划掉。没有崩塌,没有逃跑,没有奇迹,只有一个企业家的最后守土。
曾经无限风光,如今无限落魄,一代传奇企业家王健林已再无翻身的可能,彻底谢幕了。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21 12:03:17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