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2日清晨,台北市郊的一处高级别墅传出噩耗,74岁的前国民党名将白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21 13:00:42

1966年12月2日清晨,台北市郊的一处高级别墅传出噩耗,74岁的前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猝然去世,现场情况却远不像一个老人自然离世那么简单。

他全身赤裸,床单被撕得七零八落,身上浮现一层发紫甚至带绿的颜色,床头还放着一瓶喝了一半的补酒,而负责照顾他的年轻女护士张小姐,自此再无音讯。

几小时后,官方宣布白崇禧死于“突发心脏病”,可无论是白崇禧的副官,还是周边熟人,都觉得这结论来得太快,解释也太轻描淡写。

一个老人忽然死去,身体还那么异常,照顾他的人也凭空消失,难免让人多想。而在那场战后的政治风暴中,有关“白崇禧被蒋介石暗杀”的说法,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官方和家属拼命维护“自然病逝”的表述时,另一方却开始提出种种细节,拼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

蒋白之间的矛盾,并非秘密,白崇禧号称“东方拿破仑”,指挥过广西、南京、武汉等多场大战役,战术干练,手腕老辣。

他和李宗仁被称为“桂系双雄”,在民国军政圈势力庞大,蒋介石三次下野,背后都有白崇禧的影子。尤其1949年国民党大败,他还上书要求蒋辞职,让李宗仁接手“收拾残局”。

蒋介石怎么可能忘得了这个“老对头”?1950年,白崇禧被“邀请”赴台,名义上是顾问,实际上是软禁。

他被剥夺实权,每天住在一栋郊区大宅子里,身边全是蒋派的眼线,生活起居都有人盯着。白崇禧脾气倔,说话直,既不肯公开表忠,也不愿参与台当局的内斗。

这一封闭就是十几年。到了60年代,白崇禧年纪大了,身子越来越差,听说他想写回忆录,还准备把一些“不可告人”的国民党内幕揭出来,这话一传出去,台北那边紧张了,有人担心他会成为另一个“拉下老蒋的炸弹”。

就在这时,特务头子谷正文跳出来,说出了一段惊人内幕,他在自己的书《白色恐怖秘密档案》里回忆:蒋介石早就想“清理门户”,几次派人暗杀白崇禧,包括在他出门打猎时破坏轨道,甚至制造过一次“火车惊魂”。但白崇禧警惕性高,每次都侥幸逃过。

见硬的不成,蒋转而动了“软手法”,他收买了白身边的医生赖少魂,让他慢慢改变白的药方,加重补药成分,同时派人安排一位漂亮的张护士“服侍”白崇禧起居。

这名护士其实是特务,懂点医学,擅长色诱,白崇禧晚年身体衰弱,却又靠补药维持“精力”,日积月累,脏器严重超负荷,谷正文的说法是:“药酒+女色”,才是那晚白崇禧暴毙的真正原因。

护士张小姐事发后神秘消失,有人说她被送出国避风头,有人说她改名换姓回到情治系统,总之,没人再见过她。

但这套说法也遭到强烈反驳,最坚决的就是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他是台湾知名作家,写过《台北人》《孽子》,也写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他明确表示:“我父亲就是心脏病突发。”白家当时已经完全没有政治影响力,不会威胁到蒋的统治。更何况父亲晚年已淡出政治舞台,哪还值当被杀?

白先勇还提到,自己弟弟白先敬第一时间赶到病房,看见父亲面容安详,并没有挣扎或者痛苦的表情,他说床单撕裂很可能是临死前抽搐所致,身体变色是尸体现象,没必要往阴谋论上靠。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白家这些说法并非全无压力,当年在台北,蒋氏体制如同铁桶,白家也需要自保。

即便真的有问题,他们也未必敢说,而蒋介石本人在白崇禧去世后,反应耐人寻味,他在日记中写道:“白能善终,实属幸运。”外界一度解读为“幸灾乐祸”。

更让人觉得冷淡的是,蒋并未亲自前往吊唁,仅在追悼会上让人传话,“白氏子孙将无困难”,听起来像是安慰,但也像是警告:“别多嘴,别找事。”

白崇禧的追悼会办得很低调,台当局甚至没有举行国葬,也未公开其死因细节,他的墓地后来设在台北郊外,简单清冷。

几十年过去,白之死依旧扑朔迷离,有人觉得,蒋介石行事一贯狠辣,对政敌从不手软,白崇禧晚年虽然被边缘化,但他一旦发声,依旧可能掀起波澜,所以“提前处理”是合理的判断;也有人认为,白当时已是废人一个,蒋若真要杀他,不必拐弯抹角,用药下色那么费事,直接病危处置就行。

两边都有理,但真相越来越远。毕竟关键证人已经去世,张护士下落不明,赖医生生前闭口不言。唯一留下的,是一张张被剪贴进档案袋的医学报告、特务回忆、家属声明,拼不出完整的真相,只能留给后人去猜。

如今,白崇禧之死已成为研究国民党权力结构与派系斗争的一个典型案例。

是老将军病死于孤独与药物,还是倒在了一场精心布置的“宫廷谋杀”中?没人能说得清。

也许,白家人希望的是“体面收场”;蒋家人需要的是“清静无声”;而历史,想要的只是一个解释。 参考资料:

白先勇,《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远流出版公司,2012年版。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