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男子花60多万买进口宝马,提车后才发现是辆“维修车”!他耗时两年打官司,好

槿论看社会 2025-05-20 19:34:59

重庆,男子花60多万买进口宝马,提车后才发现是辆“维修车”!他耗时两年打官司,好不容易退车退款,转头却被对方索赔100万。维权者反成被告,男子苦不堪言。

据封面新闻5月19日报道,江先生一直想着换辆新车,在汽车品牌中反复斟酌后,觉得宝马品牌不错,既有面子性能也可靠,便来到了庆德宝公司,打算挑一款中意的车。 在店里,销售人员热情地给江先生介绍着各种车型。江先生一眼就看中了一辆进口宝马540i,外观大气,配置也高。想着以后开着它出行、办事都更有范儿,江先生没多犹豫,在2022年4月,以58.39万元裸车价,总价60多万,把这辆宝马提回了家。 本以为开启了美好有车生活,可没想到,2022年6月,车辆不小心发生剐蹭,江先生送去维修店补漆时,师傅却发现引擎盖、左翼子板、A柱等多处有二次补漆痕迹。江先生心里“咯噔”一下,新车咋会这样?他赶紧找了第三方鉴定,结果证实车辆在销售前就被维修过。 自己花高价买的新车,竟然是辆“维修车”,江先生气坏了。他多次找到该公司,要求退车并赔偿损失,可店家却各种推脱,根本不答应。无奈之下,江先生只好把该公司起诉到了重庆市南岸区法院。 2023年,一审判决下来了。法院认定4S店没告知车辆瑕疵,侵犯了江先生的知情权,判决退车退款,还得赔偿购置税等费用。但因为没办法证明4S店是故意隐瞒,驳回了江先生要求的三倍赔偿请求。 江先生心里虽然有些不甘,但也只能接受。2024年二审维持原判,重庆市第五中级法院觉得现有证据还不够构成消费欺诈,不过还是推定车辆瑕疵形成在销售前,维持了退车退款的判决。2024年1月,江先生按判决把车退还了回去,对方也退还了购车款等款项。 可江先生这口气始终咽不下去,觉得自己维权维得太憋屈。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他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该公司卖事故车”。这一发就不可收拾,前前后后发了300余条视频,收获了上万点赞和数千评论。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2025年4月,该公司却以“名誉侵权”起诉了江先生,索赔100万元,说这是按照公司2024年营业额下降1亿元的1%算出来的,还要求江先生支付律师费5.5万元,并且公开道歉。这让江先生更郁闷了,自己明明是受害者,维权却维出官司来了。 这场官司拟于5月9日上午开庭审理。现在双方争议很大,该公司索赔金额的计算方式,根本拿不出直接因果关系的证据,市场环境、经营策略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营业额,不能就赖在江先生头上。 而江先生在网上曝光维权的行为,到底是在陈述事实,还是过度主观定性,也不好界定。该公司这波操作,不少人猜测是想遏制负面舆情扩散。

江先生心里直犯愁,不知道这场官司到底会怎样收场,自己的维权之路咋就这么难呢。

1、公司把维修过的车当新车卖给江先生,这种行为合法吗?

《民法典》规定,要是商家用欺诈手段,让消费者在不清楚真实情况时做交易,消费者能要求取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说,商家得诚实地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公司隐瞒车辆维修的事儿,这明摆着是骗江先生。江先生要是早知道车修过,肯定不会花新车的钱。按法律,江先生有权要求退车。做生意就得讲诚信,公司这么干,铁定违法了。

2、法院为啥没认定公司构成消费欺诈,只判了退车退款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要是商家欺诈消费者,得赔消费者三倍损失。但要认定欺诈,得有证据证明商家是故意骗消费者 。

虽说车确实有问题,可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公司是故意隐瞒维修事实。可能车是进口的,又没鉴定维修时间,搞不清楚到底啥时候修的,证据不足,所以法院没法认定欺诈,就只让公司退车退款了 。

3、公司以名誉侵权起诉江先生,索赔100万合理吗?

《民法典》规定,谁都不能侮辱、诽谤别人,损害他人名誉 。

江先生发视频说公司卖事故车,要是内容是真的,那就不算诽谤。公司按营业额下降来索赔100万,却拿不出和江先生发视频有直接关系的证据,毕竟市场环境、经营策略都可能影响营业额,所以索赔100万没道理。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素材来源于封面新闻2025年5月19日。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槿论看社会

槿论看社会

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