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外出打牌,突然全身燥热,坐立不安,她心中有不好的

行走的小房车 2025-05-20 12:11:49

1965年,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外出打牌,突然全身燥热,坐立不安,她心中有不好的预感。于是,赶忙回家。不料,刚踏进家门,就听到房内传来声音,跑进屋一看,姚玉兰哭成了泪人。

杜月笙最小的儿子杜维嵩死在自己房间时,梳妆台上的座钟显示下午三点四十分。母亲姚玉兰出门打牌不过四个钟头,早上还在说要去理发的儿子此刻已经浑身冰凉。

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用一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二十九岁的生命。

杜维嵩出生那年,父亲杜月笙已经四十八岁。这个上海滩大佬早年吃尽苦头,四岁没了爹娘,跟着舅舅在乡下讨生活。

十四岁揣着几个铜板闯进上海滩,从水果店学徒一路混成青帮头目。

功成名就之后,老来得子的他把全部宠溺都给了小儿子。

杜公馆的佣人们都记得,小少爷要月亮不敢给星星。

其他子女晨起练字背诗,杜维嵩能在床上睡到日上三竿;哥哥姐姐们每月领五块大洋零花钱,他伸手就能要到金条。

杜月笙常说:"我这辈子吃过的苦,不能让小囡再尝。"

好日子在杜维嵩十五岁那年戛然而止。

1951年杜月笙病逝香港,留给小儿子的十一万美金遗产,在纸醉金迷的香港撑不过十年。

原本围着他转的跟班们作鸟兽散,过去点头哈腰的商铺老板开始翻白眼。

杜维嵩这才知道,父亲留下的不只是钱,更是撑起他世界的天。

1965年那个闷热的午后,杜维嵩揣着最后几枚银元走进理发店。

剪完头发摸遍全身才发现钱袋忘带,店老板当着满屋子客人扯着嗓子喊:"杜少爷如今连剃头钱都要赊账?"昔日挥金如土的小开,此刻像被扒光衣服示众。

他摘下腕上金表抵账,转头进了药房。

姚玉兰接到消息赶回家时,小儿子枕边还放着半瓶汽水。

这个出身京剧名伶的四姨太,此刻终于明白什么叫"惯子如杀子"。

大女儿杜美如跟着外交官丈夫在约旦开中餐馆,二女儿杜美霞在台湾撑起半个京剧界,大儿子杜维善在石油公司当工程师,个个活得风生水起。

唯独她最疼的老幺,活成了杜家最大的笑话。

杜家人后来回忆,杜维嵩出事前三个月,曾找大哥借过两次钱。

第一次说是要做生意,第二次支支吾吾说看病用。

杜维善当时劝他:"咱们杜家人要脸面,你去找个正经事做。"

这话戳中了小少爷的痛处——他既拉不下脸去做工,又舍不掉公子哥的派头。

时间来到2023年,九十三岁的杜美如在约旦安曼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提到这个小弟仍然唏嘘:"阿嵩要是能熬过那道坎,现在也该是儿孙满堂的年纪。"

她开的中餐馆"中华餐厅"成了当地地标,柜台里至今摆着父亲杜月笙的烟斗。

二姐杜美霞2020年在台湾去世时,治丧委员会名单上特意留了杜维嵩的位置。

她创办的"孟小冬国剧奖学基金会"培养出无数京剧名角,却始终填不平心里的遗憾。

基金会现任理事长接受《联合报》采访时说:"杜女士生前常说,要是小弟当年肯来学戏,或许能闯出另一片天。"

大哥杜维善走得最踏实,他把收藏的古钱币捐给上海博物馆,成了两岸三地公认的收藏大家。

201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杜维善先生捐赠特展",展柜里一枚西夏古币旁特意标注:"此系列藏品由杜月笙先生后人慨赠"。

只有姚玉兰至死没走出丧子阴影。1975年她在台湾病逝前,床头还摆着杜维嵩十岁生日拍的全家福。

照片里杜月笙搂着小儿子,身后站着十几个儿女,谁能想到这张全家福竟成了杜家最后的团圆。

人说"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杜家老幺的故事给这句话添了血淋淋的注脚。

当年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怕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用命挣来的家业,到头来护不住最疼爱的儿子。

如今杜家后人散落世界各地,提起这位小叔叔都摇头叹气——他不是坏,是没学会怎么活。

0 阅读:549

猜你喜欢

行走的小房车

行走的小房车

硬核闯荡边走边成长,单人用自行车拖挂小房车穷游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