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2016年这番言论一经发出,立马遭受到网友

蓝冰动画 2025-05-20 11:55:58

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2016年这番言论一经发出,立马遭受到网友怒怼:滚出中国! 提起马立诚,如今这名字可跟“叛徒”俩字儿挂上了钩。谁能想到,这位从《人民日报》编辑部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昔日也曾是颗耀眼的星,代表着学识、才华和一腔爱国热血呢?他,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当年一本《交锋》技惊四座,被捧为文化政治表达的里程碑。可谁又料到,这位昔日的青年才俊,后来竟会说出那般挑战国人情感底线的话? 马立诚的早年,确实是叫人羡慕的。出生在南京这座历史名城,从小就透着股聪明劲儿,念书成绩一直是尖子。这份优秀,也一直带到他进了社会,顺顺当当进了国家级大报《人民日报》,还当上了主任编辑。这在当年,是多少文科生挤破头都想去的地方。更难得的是,工作再忙,他的笔也没停下,写出了那本深刻剖析社会现象的《交锋》。书一出来就好评如潮,一度被看作是中国文化政治领域的一座灯塔。那会儿的马立诚,毫无疑问,是个前途一片光明、被各界寄予厚望的爱国青年。 然而,人生这剧本,谁也猜不到下一出。马立诚在《交锋》火了之后选择封笔去日本学习,起初大家也没觉得有啥不对劲。可是,等他再回到公众视野,他说的话、写的文章,就开始透着一股让人不安的味儿了。他开始在字里行间大捧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所谓的“正确”价值观,更叫人吃惊的是,他好像开始想方设法为日本当年侵华犯下的滔天大罪辩解、开脱。 没过多久,马立诚更是接连发了几篇文章,那核心论调,简直就是在给日本的侵略行为“洗白”。他甚至说出什么“是中国军队的还击才造成了一系列惨案的发生”,还有“是我们当时的政府怂恿人民进行抗日活动,正是这一举动才真正激怒了日本”这种颠倒黑白的混账话。这些观点一出来,立马在国内舆论场掀起了滔天巨浪。一个曾经的爱国青年,一个深耕中国文化与政治的知识分子,怎么会说出这种背离历史常识和民族情感的话来? 愤怒的国人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把马立诚骂了个底朝天,指责他“吃里扒外”,是彻头彻尾的“叛徒”、“卖国贼”,甚至有人激动地要求把他开除国籍,让他滚去国外自生自灭。面对这么汹涌的民意,马立诚供职的《人民日报》也顶不住了,最后把他给辞退了,大概也是希望他能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怎么触动到马立诚。 被大陆单位“请”出门后,马立诚辗转到了香港。到了那儿,没了原先环境的束缚,他好像更放飞自我了,继续在各种场合大肆宣扬他对日本的“好感”和那套错误的史观。这种行为,自然也惹恼了香港市民。有一次他出门,被一群愤怒的民众给拖到巷子里揍了一顿。他被打的消息传出来,网上居然一片叫好声,很多人觉得这是他“卖国求荣”应得的下场。有意思的是,马立诚反倒在日本找到了他的“知音”。他先后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和东京大学当上了教员,他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论,尤其是那本叫《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书,竟然在日本还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捧。 究竟是什么让马立诚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日本那段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许是在异国他乡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中,他的思想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侵蚀,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扭曲。 马立诚的那些话,不单单是否认历史那么简单,更是对民族情感的极大伤害。南京大屠杀,那是铁证如山的事,他一个南京人,怎么就能轻易否定自己家乡曾经遭受的苦难?他说日本军队是“爱好和平”的,那么,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制造无数惨案的军队又是哪路神仙?这些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其自卫队不断扩充军备,甚至把驱逐舰建造成准航母的规模,这些行为又怎么能用“爱好和平”来解释?历史不容篡改,现实不容歪曲。任何企图为侵略者辩护、混淆是非的言论,都是对历史的亵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马立诚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怎么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坚守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 信源:《八大仇国媚外精英的嘴脸》红色文化网

0 阅读:2
蓝冰动画

蓝冰动画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