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寇准病死于雷州,他的妻上书请将灵柩运回老家。把持朝政的皇太后刘娥批准了,但却耍了一个手段,背后是对已死寇准的狠辣报复。 寇准在雷州虽居陋室,却将一腔孤愤化作济世热忱。他拖着病弱之躯走访村寨,见雷州近海盐碱地广布,百姓常为饮水所困,便带着民众寻泉打井。在他指导下,雷州第一口淡水井——“寇公井”凿成,清泉汩汩涌出时,百姓欢呼声响彻云霄。此后数月,雷州境内又陆续开凿十余口井,彻底解了饮水难题。 然而,长期操劳与瘴疠侵袭,终使寇准油尽灯枯。天圣元年九月,他在病榻上仍牵挂着未竟的农事改良,握着当地老农送来的新稻种溘然长逝。噩耗传开,雷州百姓罢市痛哭,自发扶老携幼为他送葬,素白幡旗从雷州府衙绵延至城郊。 刘娥虽批准归葬,却暗中削减护送经费,致使灵柩车队行进迟缓。时值盛夏,道路泥泞难行,棺椁几次陷入泥潭。当队伍行至距寇准故乡渭南尚有千里之遥的洛阳时,所携资费已耗尽。护送官吏无奈将灵柩暂厝洛阳巩县,这一停,便是千年。直至近代,寇准墓前荒草萋萋,墓碑斑驳,唯有洛阳百姓口口相传的“寇忠愍公”故事,仍在诉说着这位名臣生前身后的跌宕际遇。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无封禅。
【2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