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葛校长真下狠手治留学生特权:取消十万级奖学金“躺拿”机制,挂科两门即断资

红梅初来护 2025-05-19 20:16:57

这位葛校长真下狠手治留学生特权:取消十万级奖学金 “躺拿” 机制,挂科两门即断资助,上月 32 人被停发;拆除单间特权,门禁一视同仁;更立下 “三次违规必退学” 的生死线。这位敢啃硬骨头的校长直言:校园不该有 “特殊群体”!

江西理工大学的迎新季,画风有点不一样。 原本每年一到开学,留学生一边走“专属通道”,一边住着单人宿舍,后面是大批中国学生排长队、拖大包的样子。可如今,留学生也得排队、也得住四人间,场面看着就一个词——公平了! 其实这个不大不小的变化背后,是学校新校长葛世荣上任后推行的一场实打实的“教育公平改革”。 说实话,在国内高校,还真不多见有哪位校长敢这么直面“留学生特权”这个问题。很多人早就看不惯了,但敢动手的没几个。 葛世荣是谁?人家可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不光学术厉害,治理学校也够铁腕。一上任,他没有先安排什么表面功夫,第一时间就盯上了长期存在的“留学生优待”问题,下手就一针见血。 以前的情况吧,说实话,很多中国学生心里多少都有点堵。留学生来了,住的是单人间、宿舍空调免费,甚至吃饭有补贴。 再往深处说,课程考勤松得不行,有的一个学期上十几次课就能毕业。更离谱的是挂科都能补过,补考过率百分之百。而中国学生呢?挂科补考还得赌命,图书馆抢座都得拼手速。 更扎心的是,那些被“特权”养大的留学生,真正能在国际竞赛里拿个奖的,几乎没有。但资源却占了一大堆,实验室排队中国学生都排到天黑,结果很多资源是给人家练手的。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说到底,是一些学校为了所谓“国际化”搞出来的“畸形吸引力”。为了提高国际排名、吸引更多留学生,有的高校不断放宽标准、砸钱给好处,把“特权”当成“卖点”。 但这真的是国际化吗?其实只是虚假繁荣,面子工程罢了。 葛校长不吃这一套,他干脆利落地推了一系列新规。第一个动作就是取消单人宿舍,中外学生一律混住四人间,不分国籍一碗水端平。接着就是最有杀伤力的一条——奖学金改革。以前是“来就有”,现在不行了,挂两门就停发,必须靠成绩说话。 再说考勤,以前有的留学生一个学期就打卡几次,现在统一上线人脸识别,缺课一次就提醒,累计三次违规直接启动退学流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动真格的。 更细节的地方也没放过。比如门禁,统一时间关门。实验室、图书馆预约系统也一体化了,不再为留学生设特殊通道。哪怕电费空调用的多,刷卡一算,谁用谁出钱,一点都不含糊。 这些改革一出,最先炸锅的肯定是部分留学生。一夜之间没了单间、没了“躺拿奖学金”的福利,难免会抱怨适应不了。而且一部分人还觉得这是在“歧视”。但事实不是这样。 葛校长没硬顶,也没解释太多,他直接用数据说话。改革一个月后,学校里32个成绩不过关的留学生被停发了资助,结果实验室和教室资源瞬间释放出来一大截,排队时间都短了一半。 与此同时,中外学生一起合作写出来的论文数量反倒增加了不少,光SCI论文就涨了20%。最有意思的是,大家担心取消特权会影响学校的国际排名,结果学校的名次反而升了12位。 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真正能吸引人来的,是公平,是学术,是机会,不是特权。 很多人其实心里都明白: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该是靠“让利”来赢得尊重。你是学生,来自哪里都好,想拿到认可就得靠本事。而不是靠护送、靠照顾。 公平的教育,听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做到。但只要肯迈出第一步,那就离真正的“国际化”不远了。 真正厉害的学校,像哈佛、牛津那些地方,也没搞什么对留学生降分录取、给特殊待遇那一套。他们凭什么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靠的是规则统一、标准清晰,谁都得拼实力。 这场改革,其实不仅仅是改制度,更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什么叫“公平”。你不是因为国籍得到特殊关照,也不是因为肤色被区别对待,进了学校就都是学生。 大家一样吃食堂,一样打卡签到,一样熬夜复习。你的成绩好,就能拿奖;你懈怠了,就要担责。这样才叫教育,这才叫大学。 更重要的是,这场改革还给了中国学生一种久违的尊严感。以前在校园里有的学生说“我们活得像次等公民”,现在终于能挺直腰板说:“咱们都一样”。这不是虚荣,而是对公平最基本的渴望。 葛世荣校长的改革不光是给江西理工大学打了个样,更是给全国高校提了个醒。留学生不是问题,特权才是问题。真心欢迎他们来读书没错,但规则面前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欢迎。 现在大家总在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可要是连教育公平都做不到,拿什么当“世界一流”?国际化从来不是靠送福利堆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吸引、靠公平留住人。 信源:百度百科——葛世荣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饕餮

饕餮

4
2025-05-19 22:32

做的对,纳税人的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猜你喜欢

红梅初来护

红梅初来护

国际军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