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1997年秋天,北京清华园迎来一位特殊新生,24岁的邓亚萍背着书包走进教室,运动服口袋里还揣着乒乓球拍。
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她刚结束辉煌运动生涯,手握18个世界冠军头衔,四块奥运金牌还在箱底泛着金光,当她翻开英语课本时,却连最基本的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
第一堂英语课上,老师随口问起她的英语基础,她红着脸承认自己连字母表都认不全。
摸底考试卷子发下来,满纸红叉触目惊心,考分在班里垫底。
有同学私下议论,世界冠军何必自讨苦吃,回体校当教练多轻松。
这些话传到她耳朵里,反而激起了骨子里的倔强劲,当年在省队因身高被劝退都没服输,如今更不能在文化课上认栽。
每天清晨五点,清华园还笼罩在晨雾里,她已经捧着英语书在路灯下背诵。
训练时磨出老茧的手指,现在捏着圆珠笔在单词本上划出深深痕迹。
听力练习最让她头疼,随身听里放的英语磁带像天书,她就反复倒带几十遍,直到把每个音节刻进脑子里。
周末同学们出去放松,她独自猫在语音室跟读发音,练得嗓子发炎也不肯休息。
有次在食堂排队打饭,旁人发现她嘴里念念有词,凑近一听竟是在背动词变位。
四年时光在翻烂的词典和写秃的笔尖里流过,当初连简单对话都结巴的体育生,渐渐能在课堂用英语回答问题,期末论文还拿过优秀。
毕业典礼那天,她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流利的英文致辞赢得满场掌声。
没人再记得那个认不全字母的插班生,只见着眼前这个戴着学士帽的清华毕业生。
清华的毕业证还没捂热,她又往行李箱塞进更多英语原版书。
2001年深秋,她踏上飞往英国的航班,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土地经济学硕士。
英伦的阴雨天气里,这个中国姑娘整天泡在图书馆,厚厚的学术著作堆得比乒乓球台还高。
遇到专业术语卡壳,她就拿彩色便签纸标记,攒够一沓去找导师请教。
有回为了弄懂"体育产业价值链"这个概念,她连续三周蹲守资料室,最后交出的论文让英国教授都竖起大拇指。
2003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她没有停下脚步,转头开始攻读剑桥博士学位。
撰写论文那两年,她北京伦敦两头跑,飞机上的时间都用来修改稿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她捧回剑桥博士学位,论文里关于中国体育改革的建议,后来被有关部门列为参考文件。
在国际奥委会的会议上,她的英语水平终于派上大用场,早年参加国际赛事时,她只能靠翻译与裁判沟通,如今却能直接用英语据理力争。
2016年里约奥运会筹备期间,她作为奥委会官员参与协调工作,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切换自如,把中国办赛经验讲得头头是道。
当年那个在清华课堂红着脸的姑娘,如今坐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圆桌前侃侃而谈,连外国记者都追着要采访这个"最会说话的乒乓球冠军"。
从乒乓球台到学术殿堂,她用了整整20年完成转型,现在50多岁的她依然活跃,有时在高校开体育管理讲座,有时出现在全民健身推广活动现场。
冠军精神从来不止于赛场,敢把劣势扭转成优势的人,到哪里都能打好人生的每一板球。
信息来源:新京报——“大魔王”邓亚萍:从26个字母写不全,到剑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