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学者郑永年称,一味唱衰美国,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可以取代美国是害国主义。说

牧童的娱论 2025-05-19 15:19:26

近日,知名学者郑永年称,一味唱衰美国,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可以取代美国是害国主义。说实话,此类专家的话乍一看挺清醒,但细一看还不如乍一看。   有些人认为他是“清醒者”,敢于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泼冷水。   而另一部分人则质疑其言论并不新鲜,也未触及中美关系的本质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强化“美国不可战胜”这一叙事。   此类看似“理性”的观点,乍一看确实令人警醒,但若细加推敲,其逻辑基础、话语背景和现实意义都值得反思,甚至可以说“还不如乍一看”。   郑永年的原意似乎是要警惕国内某些盲目乐观、过分自信的声音,提醒人们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与中美博弈的长期性。   但他使用“害国主义”这一标签,却暴露了其逻辑上的粗暴与偷换。   国家层面的战略自信、民间层面的情绪表达、学界的战略判断,这三者性质完全不同。   将民间对中国崛起的信心,乃至学界中一部分对美国衰退趋势的讨论,一概斥为“害国主义”,不仅是对复杂多元舆论生态的误读,更是对公共表达空间的限制。   “害国主义”这个词,本应指向那些真正损害国家利益、误导国家战略的行为与思想。   例如某些公知精英盲目吹捧美国制度、唱衰中国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害国”。   但在郑永年的语境中,似乎所有对中国抱有信心、对美国衰落持判断的人,都成了“害国”的一员。   这种偷换,不是清醒,而是简化。   近年来,美国所面临的内部危机——政治极化、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文化撕裂早已不是新闻。   经济上,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赤字居高不下。   社会上,“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逐渐沦为金钱政治的附庸。   还有中东撤军、阿富汗撤退、俄乌战争的疲软应对,无一不暴露其全球霸权的力不从心。   学界也不是没有理性声音指出美国的衰退趋势,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早在《大国的兴衰》中便预言,美国可能走向“帝国过度扩张”的宿命。   福山则承认自由民主未能带来终极胜利,反而在21世纪面临挑战。   连美国内部的主流学者都在反思其衰退,为何中国学者指出这一趋势就成了“害国”?   更何况,“取代”并不等同于“全盘取代”。   中国是否有能力在科技、经济、区域影响力等领域取得局部领先,是否能在发展模式上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这本就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鼓励讨论的议题,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郑永年近年来频频在中美议题上发表意见,立场似乎游走在“批评中国的盲目乐观”与“承认美国制度优越性”之间。   他经常提醒中国要“保持清醒”,要“务实冷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意义。   但问题在于,这种“理性中道”的话语,随着现实局势的演进,越来越显得空洞。   他的“中道”立场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保守理解之上,他对美国的分析多半止于“制度稳定”“创新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但对美国内部深层矛盾的剖析缺乏深入。   这样一种不均衡的比较,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软崇美”。   他的发言越来越像是“专家劝民众理性”的传统姿态,忽略了当今中国社会情绪变化背后的真实基础。   普通民众之所以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是看到高铁、5G、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突破的直观成果。   而对美国的失望与批评,也不是基于想象,而是基于全球霸权所带来的种种不公与双标。   郑永年若无视这种群众体验,仅从“上位理性”的角度进行劝诫,非但无法说服人,反而会招致反感。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国、全球最大贸易国。   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也有必要培养与国力相匹配的世界观。   真正的清醒,应该是建立在全面评估中美力量对比、理解世界格局变化基础上的自信,而不是动辄提醒“不要太骄傲”,仿佛“低调”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信息来源:《中国崛起的误区》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