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因为抗日的需要,红军内部进行了大整顿,萧克和王震的红6军团被改编成了

时说历史 2025-05-19 15:14:41

1937年,因为抗日的需要,红军内部进行了大整顿,萧克和王震的红6军团被改编成了359旅,可最终这两人都没能成为359旅的旅长,而新上任的旅长仅仅一个月就被撤职了。

陈伯钧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家里条件一般,但脑子好使,1916年进了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那会儿正赶上五四运动,年轻气盛的陈伯钧受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干了点激进的事,结果被学校开除。没辙,他转头投了军,1926年考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从此走上了军旅路。

1927年,陈伯钧加入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当了个排长。起义后部队在三湾改编,他跟着上了井冈山,打仗负过伤,还被俘过,在吉安监狱蹲了五个月,好不容易被救出来。这一路,他从排长干到连长,又升到参谋长,1930年当上红二十军参谋长,1932年更是爬到红十五军军长的位置。不过,那年头党内斗争复杂,他没站好队,很快被撤了职,送到瑞金红军学校“回炉”学习。

长征开始后,陈伯钧又回到战场,先后当过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参谋长,1936年升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这期间,他多次负责断后,带着部队跟敌人死磕,硬是护住了主力撤退的安全。尤其是湘江战役那种硬仗,他愣是顶住了压力,指挥部队拖住追兵,保住了红军不少有生力量。因为这份硬骨头劲儿,大家伙儿送了他个“铁屁股”的绰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得跟国民党合作,改编成八路军。红6军团和红32军合编成120师359旅,这时候旅长人选就成了个大问题。红6军团的两位老大,萧克和王震,资历深、威望高,按理说旅长非他俩莫属。萧克是红6军团的军团长,王震是政委,俩人带部队出生入死,默契十足,底下人也服气。可中央偏偏点了陈伯钧的名,这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陈伯钧凭啥?他没萧克、王震那么显赫的资历,但他在长征里的表现确实硬气。断后任务最苦最累,他次次顶上,指挥得当,损失还控制得住,这份能力让中央看在眼里。加上红军改编后需要平衡各方力量,陈伯钧在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经历,让他成了个合适的人选。萧克和王震虽然不甘心,但对陈伯钧的能力也没啥可挑的,只能接受这个安排。

陈伯钧当上359旅旅长后,干劲十足。1937年10月,部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他忙着整顿队伍,准备大干一场。可还没等他露一手,一件小事把他拉下了马。那天,旅里会计老袁要去延安领经费,部队缺钱买冬装,这事挺急。赶巧有辆摩托学校的车要去延安,老袁想搭个便车,结果司机是个刚从苏联回来的年轻人,脾气火爆,直接拒绝了,还出言不逊。老袁咽不下这口气,跟司机吵了起来。

陈伯钧听说后赶过去,本想劝和,可一看司机那嚣张样,他火气也上来了,上去就给了司机一巴掌。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八路军纪律严得很,军官动手打人是大忌,更别说那会儿物资紧缺,部队士气正需要稳住。消息传到中央,毛主席亲自过问,觉得陈伯钧这事干得太离谱,必须严肃处理。没多久,中央就下了命令,撤了陈伯钧的旅长职务,换上王震顶替,他自己被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反省。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陈伯钧冲动是真,但那巴掌背后也有他的道理——他看不得自己人受委屈。可纪律面前没情面可讲,他这“铁屁股”再硬,也得为自己的脾气买单。

撤职对陈伯钧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他没就此垮掉。1938年6月,他被调到抗日军政大学当训练部部长,负责培养抗日干部。他把战场经验带进课堂,教得扎实,学员们受益匪浅。同年12月,他又当上抗大二分校校长,带着学校深入敌后办学,条件艰苦,他硬是扛了下来。1940年,他回到延安,在总政治部和八路军军政学院干宣传和教育,还写了《八路军简史》,挺有影响。

1941年11月,陈伯钧升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又去中央党校深造。之后几年,他在陕甘宁边区干过保安司令部副司令、385旅副旅长,还当过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干的都是实打实的事。抗战胜利后,他没闲着,先后在冀东军区、合江军区、东北野战军当过司令员、副司令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辽沈战役里,他指挥部队啃下硬骨头,打得漂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伯钧干过湖南军区副司令员,还在军事学院当过副院长、代院长,搞教学改革,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拿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算是对他一辈子贡献的肯定。1974年2月6日,他因病去世,享年64岁。

0 阅读:1653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9
2025-05-19 19:38

”陈伯钧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家里条件一般,但脑子好使,1916年进了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小编,看来你脑子确实……。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