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什么不飞得更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根据公开信息,咱们的飞艇飞行高度在 1.8 万到 2 万米之间,而 F22 的实用升限是 1.8 万米。这数字看着好像差不多,但实际操作里,飞机和气球的 “升限” 完全是两码事。 F22 要保持作战能力,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在 1.8 万米高度巡航,因为发动机在稀薄空气中的推力会大幅下降,速度和机动性都会大打折扣。 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任务需求,这次的飞艇是民用性质,主要用于气象科研。气象观测有特定的高度要求,就像种地得挑合适的海拔,太高了数据反而没用。 飞艇携带的设备、能源和压舱物都是按任务设计的,临时改变高度可不是打开阀门放点气那么简单。比如要升到 4 万米,气囊材料得承受更大的温差和气压变化,氦气泄漏率也会增加,这些都得提前规划,临时调整根本来不及。 老美这边用 F22 发射 AIM-9X 导弹击落气球,表面看是 “射程不够硬着头皮上”,实际上藏着不少道道。 咱们的民用飞艇用的是常规材料,像 “祥云” AS700 的最高升限才 3100 米,而平流层飞艇虽然能到 21 公里,但那是实验性平台,没大规模应用。 这次的飞艇可能根本没设计那么高的升限,临时充气加压搞不好会直接爆炸。另外,西风带的气流速度能达到每小时 300 公里,飞艇就像水里的树叶,想逆风调整高度难如登天。 老美在气球即将离开美国领空时动手,明摆着是做给国内看的,当时共和党天天骂拜登 “软弱”,布林肯访华计划也被搅黄,军方必须得拿出点 “强硬姿态”。 就算 F22 的导弹在高空性能拉稀,就算气球碎片可能砸到平民,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打,不然没法跟选民交代,知道自己理亏,还得找个台阶下,不然面子挂不住。 老美宣传 F22 是 “空优战机天花板”,能在 2 万米高空超音速巡航,但实际量产时发动机推重比缩水,超巡速度也没达到预期。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咱们的气球能卡在 F22 的升限边缘,让导弹性能大打折扣。 这次事件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咱们的气球因为任务和技术限制飞不到更高,老美为了政治面子硬着头皮打,结果暴露了 F22 的性能短板。 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 “飞得高就能躲”,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政治和战略博弈的复杂较量。就像下棋,表面看是棋子的位置,背后却是棋手的全局谋划。
印度又要买战斗机了,他们这次要买100架以上的中型战斗机,这条消息一出来,国际军
【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