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华盛顿,金融大鳄、政客、记者全都聚在国会大厦,笑着、聊着,像是在庆祝一场胜利,这一天,克林顿签下了一份文件,彻底终结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没人想到,这张纸将彻底撬开华尔街的潘多拉盒子,不到十年,美国就迎来一场撼动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事背后,藏着克林顿8年总统任期里一连串看似成功、却埋下隐患的决策。 克林顿1993年上台时,正值冷战刚结束,美国想趁着“老大哥”倒下后把全球重新安排一遍,他自己也是个野心家,想留下点成绩。 刚一执政,他就在经济上动刀,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税计划之一,对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人加税,减轻底层负担。 表面上看,这是在讲“公平”,而且结果也不错:财政赤字减少,股市高涨,GDP连年上涨,到1998年,美国居然出现了几十年来第一次财政盈余。 可好景不长,富人们不是傻子,钱多的人总能找到门路避税,他们雇佣会计师、开离岸公司,把利润转移到开曼群岛等地;大公司干脆把工厂搬到国外,工人、设备一并走人。 等到华尔街开始追捧“外包”、“全球化”的时候,中西部那些原本靠汽车、钢铁吃饭的小城镇已经开始萎缩了,年轻人找不到活干,只能去快餐店、加油站对付一天三顿饭。 克林顿任内力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说是要打造一个三国一体化市场,让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共享红利。 开始确实有点效果,美国的进口成本下降,商品变便宜了,沃尔玛、塔吉特生意红火,但背后代价巨大。美国的制造业几乎被掏空。 199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1750万人,2001年克林顿卸任时已经跌到了1400多万,光是服装业就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1999年,克林顿签下的那份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文件,这法案原本是大萧条后罗斯福时代制定的,用来禁止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防止金融风险交叉蔓延。 克林顿取消了这条线,一夜之间,华尔街变成了“赌场”,花旗、美林这些金融巨头开始玩起了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美其名曰“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一群人拿别人的钱去赌,赚了归自己,亏了让政府兜底。 克林顿走了以后,接班的小布什继续放水、减税、打仗,最后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道琼斯暴跌,美国人醒了,但已经晚了。 那场危机毁掉了几千万家庭的退休金、房子、学费,而当初促成一切的人,早就功成身退,拿着高额演讲费满世界飞。 外交方面,克林顿本来是想做“和平缔造者”的,他曾努力斡旋巴以和平谈判,甚至把阿拉法特和拉宾带到白宫草坪上握手,照片传遍全球,但他在别处的手段就没那么温和了。 科索沃战争是个典型。1999年,为了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美国绕过联合国,直接联合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 这是二战以来第一次西方国家在未经联合国授权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空袭。 事后,美国当然赢了,但俄罗斯从那时候开始对西方彻底失望,因为北约当时承诺过不会东扩,结果一个接一个把前苏联的小兄弟拉进来。 波兰、匈牙利、捷克先后入盟,后来连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进了,克林顿嘴上说“这是为了稳定”,但普京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美国在他家门口插旗子。 等到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种子其实早在90年代就种下了。 另一个争议很大的事,是克林顿力推中国加入世贸(WTO)。他相信市场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会带来政治开放。 但这场赌博他输了。2001年中国正式入世后,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了白菜价商品,沃尔玛货架永远满满当当。 但背后是美国企业的大量外迁和就业岗位的流失,制造业彻底转向亚洲,美国的工厂越开越少,中美贸易逆差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23年已经接近4000亿美元。 虽然有人说这是全球化趋势,不是某一个总统能改变的,但事实是,克林顿在任内确实把方向盘往这个路上打得更猛。 他自诩为“第三条道路”的代表,说要兼顾自由市场和社会公平,结果两头都没兼顾好。底层没得到多少保护,上层玩得更嗨。到了2000年代,社会贫富分化越拉越大,政治也越来越撕裂。 他在任时也试图推动医疗改革,推出了后来被称为“希拉里医疗计划”的方案,试图为每个美国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但这计划在国会几乎被完全打烂,医药、保险公司联合发起广告攻势,说政府会“管死你的医生”。 最后不仅没通过,反而搞得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大败,医疗成本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今天美国的医保问题,很多人还在骂克林顿那时候没把事情办好。 克林顿时代看上去风光:科技股暴涨、互联网爆发、失业率创下新低。但风光背后,很多问题被掩盖了。
2025年5月,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外交交锋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展开,美国代表带着一份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