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看似无害实则有毒#【这几句话“看似无害实则有毒”】据法国《费加罗报》网

参考消息 2025-05-17 21:02:28

#这几句话看似无害实则有毒#【这几句话“看似无害实则有毒”】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近日报道,我们都曾面带假笑说过那些带刺的话,也试过大声叹气,不发一言,指望对方能领会,结果总是徒劳。被动攻击行为就像咖啡里的糖——虽然看不见,却把味道完全改变了。这种态度不止是烦人,更暴露了深层次的心理不适。

“间接表达愤怒是一种防御机制。”洛杉矶临床心理学家瑞安·豪斯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的专题文章中强调说。职业心理医师迈泰·特朗泽认同这一观点,她明确指出:“这种沟通模式往往源于对冲突的恐惧,或是童年压抑情绪的习惯,它掩盖了需求或感受。但问题在于,那些带刺的话背后传递的信息是隐晦而模糊的,对方根本不明白我们想要什么。”

以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有毒”句式,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暴露了怎样的心理真相及其破解之道。

1.“我就这么一说,你别当真。”

这句常以玩笑语气抛出的口头禅,暴露了人们难以坦率表达真实想法的困境。特朗泽分析道:“这是一种‘说了又没完全说’的沟通方式。既希望对方听懂弦外之音,又不想为真正的意思负责。”她总结说:“矛盾就这样制造出来:先抛出观点又立刻撤回,会让对方不安。”

替代方案:直接说“我的想法是……”就行了。即使这样做需要勇气,但清晰表达感受才能建立真诚的对话。

2.“行行行,我这就做。”

伴随着一声长叹的妥协,往往预示着消极抵抗的开始:不情不愿地答应任务后,拖延、敷衍甚至彻底摆烂。特朗泽指出:“这是‘软性罢工’,本质上是迂回地表达不满。常见于亲密关系或职场上下级之间。”

健康对策:坦诚告知:“我现在不想做,能晚点处理吗?”

3.“这对你来说真是太好了(才怪)。”

这句表面客套的话,常常暗藏嫉妒、苦涩甚至愤愤不平。“重点在于‘对你来说’这个措辞——它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让人觉得我们并非真心为对方高兴。”特朗泽指出。真正有毒的不是话语本身,而是说这句话的动机,以及那种意味深长的语调。

更得体的表达:“我为你高兴,虽然我希望这样的好事也能发生在我身上。”

4.“你太往心里去了。”

这个“太”字本身就是一种审判。特朗泽解释道:“价值审判是在给对方贴标签,否定他们的真实感受。”

当敏感被当作弱点遭到指指点点时,这句话只会带来伤害和愧疚,而非开启对话。记住: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性格一概而论是大忌。

建议这样说:“我想了解是什么让你感到受伤。”

5.“很抱歉你会这么想。”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动词“抱歉”看似缓和了语气,但后半句直接翻车,暗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特朗泽指出,这种表达“具有强烈的‘甩锅’倾向”,因为它既未承认说话者的意图,也未正视话语的伤害性。她强调:“我们不能为他人的感受道歉,只能为自身的言行道歉。这其实是在逃避责任。”

建议这样说:“我意识到刚才的话伤害了你,这并非我的本意。”将重点落在具体行为而非主观评判上。

如何去除自身的被动攻击性?

首先请记住:被动攻击并非不可改变。特朗泽指出,这种行为模式往往形成于必须沉默、回避、耍手段的成长环境中。“通常源自负面情绪不被接纳的教育经历”,想要去除,需要先意识到这一点,再学习新的表达方式。特朗泽推荐非暴力沟通技巧,她说:“要练习用‘我’开头:‘我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我需要……’看似简单却效果惊人,既聚焦自身需求,又避免指责他人。”如果又忍不住阴阳怪气了怎么办?及时补救,道歉并澄清。这或许不容易,但远比事后默默懊恼要痛快得多。(编译/赵可心)

0 阅读:52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