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0岁的杨得志参加老红军聚会。可到了现场,他却迟迟不肯入座。组织者顿

每日新知探索 2025-05-17 15:43:31

1991年,80岁的杨得志参加老红军聚会。可到了现场,他却迟迟不肯入座。组织者顿时慌了,急忙询问原因。杨得志说:“老首长都没来,我不敢坐,我还是去外面站一会吧!” 1991年北京西郊宾馆的老红军聚会上,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站在会场门口不肯入座。 工作人员几次劝说都被他摆手拒绝,直到看见另一辆轿车缓缓驶来,老人脸上才露出笑容。 这位老人正是开国上将杨得志,他等的是比他年长七岁的老首长李聚奎。这两个湖南汉子的故事,得从六十多年前的井冈山说起。 杨得志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间正经房子都没有,跟着父亲在株洲打铁为生。 14岁那年跟着哥哥到江西煤矿当挑夫,肩膀磨出血泡是常事。 1928年他带着二十多个工友投奔红军,在井冈山当上了红四军特务营的通信员。 这小子机灵劲儿足,送信从不出错,很快被提拔成排长。 1930年打吉安那会儿,他领着突击队第一个爬上城墙,被子弹擦着头皮飞过都没皱下眉头。 李聚奎的早年经历更曲折些,虽说生在湖南安化县的山沟里,但家里硬是供他读了三年私塾。 18岁参加湘军,在旧军队里摸爬滚打两年,直到遇见彭德怀才算找到正路。 平江起义时他带着一个排的兄弟反水,跟着红军钻山沟打游击。 这人打仗有股子虎气,带着部队四渡赤水时,三天三夜没合眼还能端着机枪冲锋。 1935年大渡河畔,这两个湖南老乡的命运拧成了一股绳。当时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接到强渡命令,站在河滩上看着湍急的河水直嘬牙花子。 对岸机枪"哒哒哒"扫得水花四溅,船工们缩在岩石后头不敢露头。 这时候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带着警卫员赶到了,拿马鞭指着上游说:"看见没?那边河道窄水流缓,找几个水性好的半夜摸过去。" 后来那十七勇士强渡成功,杨得志在回忆录里写:"李师长当时要是不拍板,我们全团都得困死在安顺场。" 抗战时期两人分赴不同战场,杨得志在平型关带着685团跟日军拼刺刀,李聚奎在神头岭带着386旅打埋伏。 别看隔得远,逢年过节总让通信员捎点缴获的日本罐头。1942年冀鲁豫闹饥荒,已经当上冀鲁豫军区司令的杨得志收到李聚奎托人带来的半袋小米,打开一看里头还藏着两盒盘尼西林。 这事杨得志记了一辈子,晚年跟子女念叨:"那会儿药品比黄金还金贵,老首长这是把救命的东西分给我们了。"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带着十九兵团在朝鲜跟美国人死磕,李聚奎在东北搞起了石油会战。1955年授衔时,两人肩章上都缀着三颗金星。 有意思的是,杨得志后来当济南军区司令员时,办公桌上总摆着个铁皮船模型,那是大渡河突击队用过的船桨改的。而李聚奎的书房里挂着幅字,是杨得志亲笔写的"师恩难忘"。 1991年春天,军委组织老红军聚会。已经八十岁的杨得志接到通知,听说李聚奎要来,特意让秘书准备了两瓶茅台。 聚会当天他提前半小时到场,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张望。工作人员劝他先入座歇着,老头脖子一梗:"当年在红一团,李师长不坐下,我们谁敢坐?"直到看见李聚奎的专车开进院子,这才快步迎上去搀扶。 两位老将军的手握在一起时,周围人看见杨得志眼眶发红。李聚奎耳朵背了,说话得贴着耳朵喊:"得志啊,还跟当年一样虎!"杨得志咧嘴直乐,从兜里掏出个铁皮烟盒。 这还是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货,两人坐在角落里你一口我一口抽着卷烟,说起大渡河上的船工、平型关的日本钢盔,说到兴起时手掌拍得茶几直颤。 这场聚会后不到三年,杨得志在解放军总医院走了。追悼会上,九十高龄的李聚奎非要亲自到场,对着老部下的遗体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工作人员后来整理遗物时发现,杨得志的日记本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1935.5.25,安顺场,与李师长合影。" 如今在湖南株洲的杨得志故居,讲解员总会指着展柜里褪色的将星肩章说:"杨老将军临终前交代,要把这副肩章和当年渡河勇士的名册放在一起。"而在北京某干休所的荣誉室里,李聚奎生前使用的牛皮公文包静静陈列,内层夹着一张1991年聚会的请柬,上面用毛笔写着两人的座位号——那是工作人员特意安排的相邻座位。

0 阅读:0
每日新知探索

每日新知探索

每日新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