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广州一老人倒在路边没人管,一好心的小伙将她扶起,谁料老人一口咬定是小伙赚的自己,气的小伙狂扇自己耳光,网友:这些更没人敢扶了!
那天下午三点,黑衣小伙黄明(化名)骑着摩托车经过南岸路时,突然看见路中间歪着辆摩托车,白发老人蔡伯(化名)正痛苦地揉着膝盖。
这场景要是搁普通人身上,估计得在车里纠结半小时——扶吧怕被讹,不扶良心过不去。但黄明直接拧了油门冲过去,"当时就想着别让老人被后面车碾了"。
监控画面显示,这个25岁的外卖小哥先是用脚把倒地的摩托车踢到路边,腾出安全通道。转身要扶人时,蔡伯突然抓住他胳膊:"撞了我就想跑?"
这记"背刺"让黄明瞬间石化,他连连摆手解释:"老爷子您看监控!"可蔡伯死死拽着不放,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有人小声嘀咕:"这小伙子八成要倒霉"。
就在场面快要失控时,后方一辆白色轿车的行车记录仪成了关键证据。视频里清清楚楚拍着:黄明停车时离蔡伯足有五米远,整个过程连车都没碰到。
真相大白后,蔡伯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我眼睛突然发黑,记不清了..."原来老人有严重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导致记忆混乱。黄明看着老人颤抖的背影,气得抬手给了自己三记耳光:"我这是图啥啊!"
这事要是搁十年前,可能又是个"彭宇案"式的罗生门。但如今满街的摄像头和行车记录仪,让真相不再需要"扶老道德绑架"。
不过网友们炸开了锅:"没监控的话这小伙得赔多少钱?""现在好人做到底还得先录视频?"
更扎心的是类似剧情两年前在荔湾区就演过一回——2023年12月,大学生小陈扶起摔倒老人反被索赔,最后交警调取监控才还他清白,但精神损失费都没要回来。
看着黄明红肿的眼眶,让人想起深圳去年立的那部"好人法"。2024年8月1日起,当地规定只要救助人没自认责任,举证义务就在被救助人那边。
要是诬陷成功,不仅要赔钱还得进征信黑名单。当时有律师算过账:按深圳平均工资,诬陷者可能面临最高8万元赔偿,这可比碰瓷赚得多多了。可惜这部"护身符"还没全国推广,黄明维权时还得自己举证。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超30%老人摔倒后会产生"被抛弃感"。就像蔡伯事后哭诉:"闺女在国外,我摔了也不敢打电话..."但再难也不能成为讹人的理由啊!
去年北京有个案例,68岁的王大妈诬陷救人者,结果被法院判赔8个月工资,还成了社区"反面教材"。
要我说,与其让好心人出门自带录像设备,不如学学杭州的"智能手环"——老人摔跤自动报警,还能同步发送定位给家属。
不过技术手段再先进,也堵不上人心的漏洞。黄明事件后,有律师支招:救人前先拍视频说清"我是路过帮忙",再找至少两个路人作证。
听起来像特工接头,但这确实是现实逼出来的生存智慧。就像网友说的:"不是我们冷漠,是防人之心不能无啊!"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事件里五六个路人主动站出来作证。便利店老板娘李姐拍着胸脯说:"我当时就喊了,这小伙子绝对没碰老人!"
这种集体正义感,让小编想起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后全民讨论的温暖转折。如今街头监控密布,法律也在进步,但重建信任依然任重道远。
说到法律深圳的"好人法"确实给全国做了示范。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护规定》第六条,诬告救助人不仅要赔礼道歉,还要承担诉讼费、律师费等合理支出。
更狠的是这些污点会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影响贷款、求职。有市民算过经济账:要是讹人失败,光信用破产的损失就够买辆电动车了。
不过执法层面还有难题,广州这事儿里,蔡伯儿子一度咬定监控是伪造的,最后还是交警用技术手段鉴定才平息风波。
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应该建立"诬告快速响应机制",接到救助人投诉后24小时内启动调查。就像杭州上线的"好人保护平台",48小时内就能出具电子证据链。
夜深人静时黄明还在反复回看行车记录仪视频。这个本该在送外卖的夜晚,他却在派出所做笔录到凌晨。
要是每个城市都有像深圳那样的"安心助人"APP,一键呼叫附近摄像头取证,该多好?听说上海已经在试点"智能见证桩",老人摔倒自动触发周边监控,还能语音播报"您已进入公共监控区域"。
说到底这场街头闹剧照见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焦虑,当扶老人变成需要"特工级操作"的危险任务,当善意要裹上层层防护甲,这才是最让人心寒的。
就像网友说的:"什么时候我们不用看监控才敢扶老人,那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
最后想说句掏心话:别让黄明们的耳光白挨,别让好人的眼泪白流。从完善立法到科技赋能,从全民监督到道德重建,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值得我们认真走下去。
毕竟,谁家没个老人孩子?今天我们守护别人的善意,就是在守护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