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拉片走红
撕拉片,全称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在数码相机普及之前,它曾是商业摄影的“黄金标准”。但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宝丽来于2008年破产,富士最后一款产品FP - 100C也在2016年停产,全球库存仅剩约50万张,且保质期止于2018年 。如今市面上流通的撕拉片相纸,无一例外都是过期产品 。“拍一张少一张”的特性,让撕拉片具备了独特的稀缺属性,这种稀缺性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占有欲和收藏心理 。在二手平台上,撕拉片相纸价格一路飙升,最高一盒卖到了1.23万元,被网友戏称为“纸片茅台” 。对于很多人来说,拥有一张撕拉片,就像是拥有了一件限量版的艺术品,不仅是对美好瞬间的记录,更是一种独特身份与品味的象征 。
明星效应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众多演员、歌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拍摄的撕拉片,瞬间引发了粉丝和网友们的模仿热潮 。比如鞠婧祎的香槟金撕拉片、欧阳娜娜拍摄的撕拉片,都在网上引发了极高的讨论度 。明星们的影响力使得撕拉片从一个小众摄影爱好者的圈子,走向了大众视野 。在小红书、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上,撕拉片相关话题的浏览量接近5亿 。用户们分享自己拍摄撕拉片的过程、展示独特的成像效果,其独特色调和成像的随机性,如漏光、色彩偏差等,在社交平台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大家展示个性与艺术感的独特载体 。这种分享和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撕拉片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想要亲身体验。
复古情怀与仪式感的回归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真实和传统 。撕拉片作为胶片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种复古的情怀 。从拍摄后手动撕拉相纸,到等待相机内部碾破药水包,再到显影和定影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 。与数字摄影的快速成像不同,撕拉片的拍摄需要耐心等待,这种“延时满足”的体验,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感受摄影最纯粹的乐趣 。而且撕拉片略带瑕疵的质感、独特的色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满足了年轻一代对“复古美学”的追求 。在追求滤镜完美的时代,撕拉片成像的不完美,反而成为了它的独特魅力,那些偶然出现的漏光、偏色,记录的都是当下最真实的瞬间,显得格外珍贵 。
个性化表达与艺术创作的需求
对于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来说,撕拉片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由于相纸过期,撕拉片成像质量不稳定,每张照片的效果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像开盲盒一样的体验,增加了拍摄的趣味性和惊喜感 。而对于摄影师和艺术家而言,撕拉片成为了他们进行实验性创作的独特媒介 。他们可以利用撕拉片成像的不可控性,进行双重曝光、手工涂改相纸等创作,从而产生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在婚礼、市集、展览等活动中,撕拉片也常被用作互动道具,参与者可以在活动现场拍摄撕拉片,留下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感和纪念价值 。
撕拉片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是稀缺性、明星效应、复古情怀以及个性化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其价格高昂且成像存在不确定性,但它依然凭借独特的魅力在摄影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过,随着市场热度的不断攀升,也需要警惕过度炒作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