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院士去世的第二天,他生前的办公室就被火速贴条封禁了,719研究所为啥这么着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5-14 17:52:46

黄旭华院士去世的第二天,他生前的办公室就被火速贴条封禁了,719研究所为啥这么着急? 2025 年 2 月 7 日,湖北武汉,719 研究所内气氛凝重,工作人员们神情肃穆地在一间办公室门上贴上封条。这扇紧闭的门后,封存着一位老人一生的心血,他就是前一晚 20 时 30 分,在武汉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我们的黄旭华院士,享年 99 岁 。 黄旭华院士的办公室,安静地伫立着。办公桌上,摆放着未完成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对核潜艇事业的执着探索 。墙边的书架,堆满了专业书籍和资料,这些都是他几十年来为核潜艇事业拼搏的见证 。每一本泛黄的书页,都承载着他对技术难题的深入钻研,对创新突破的不懈追求 。这里的一切,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对于国家核潜艇事业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 1958 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 。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打破核威胁,我国毅然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 。彼时,刚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不久的黄旭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满腔报国热情,被选中参与这项绝密任务 。他带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告别家人,踏上了隐姓埋名的科研征程 。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 。国内对核潜艇技术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也缺乏专业人才 。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妄图将我国的核潜艇梦扼杀在摇篮里 。但黄旭华没有被困难吓倒 。他带领团队四处搜集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信息,都如获至宝 。 他们利用从国外带回的核潜艇模型玩具,仔细研究其结构;靠着简单的计算尺和算盘,对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进行反复推算 。在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黄旭华和同事们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验证一个方案,日夜坚守,废寝忘食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众人的期待中成功下水 。那一刻,欢呼声响彻云霄,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们相拥而泣 。他们用不到 10 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壮举 。 1974 年,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此后,黄旭华并未停下脚步,1988 年,62 岁的他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 为了核潜艇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 30 年 。这 30 年里,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对父母的思念只能深埋心底 。直到 1987 年,母亲通过一篇报告文学,才知晓儿子从事的伟大事业 。面对家人的误解,他只能默默承受,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他常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中国核潜艇技术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即使到了晚年,95 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工作,为年轻科研人员答疑解惑,助力他们成长 。 如今,黄旭华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719 研究所封存的办公室,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他为国家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 。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信源  送别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今天,再读一次他的故事 京报网2025-02-07

0 阅读:53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