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不知道,《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是国歌创作者冼星海的学生,最初创作出《歌唱

梦幻之影 2025-05-14 00:12:08

你大概不知道,《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是国歌创作者冼星海的学生,最初创作出《歌唱祖国》并投稿给《天津日报》后吃了闭门羹:《天津日报》觉得这首歌不太合适,就没有看法,并把这首歌还给了王莘。 1950年9月初,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工人们日夜不停搭建着国庆典礼台。 红旗、标语、彩绸在秋风中飘扬。王莘站在人群中,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三十六岁的他,此时只是天津音乐工作团的一名普通干部,来北京采购乐器。 当晚,王莘挤上返回天津的列车,车厢拥挤,座位难求。 他站在过道,随着火车的摇晃,脑海中回响着白天看到的景象。 从口袋中摸出恩师冼星海,赠送的自动铅笔,他四下张望,最终从烟民手中要来一个空烟盒。 就在这摇晃的车厢里,王莘在烟盒背面写下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火车到站时,《歌唱祖国》的雏形已经诞生。 回到天津,王莘彻夜未眠。 他反复修改曲谱,调整节奏,力求表达那种激昂澎湃的爱国情感。 9月20日,他将誊写好的乐谱和歌词装进信封,寄往《天津日报》,希望作为国庆献礼发表。 一周后,退稿通知送到了王莘手中。 "您的歌曲风格偏西化,不符合当前流行的五声音阶创作方向。"编辑在退稿说明上写道,"且因国庆稿件过多,暂不刊用。" "像外国歌。"这句评语刺痛了王莘。 他捧着退回的稿件,站在工作室中央,陷入沉思。 作为冼星海的学生,他深知中西音乐融合的价值,恩师曾教导他:"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有祖国。" 第二天,王莘自掏腰包,找到一家小印刷厂,油印了五百份歌谱。 带领音乐工作团成员分头行动,走进工厂、学校、码头、医院,一遍遍教唱这首歌。 在天津新华纱厂,工人们刚开始学唱时显得有些拘谨。 王莘索性爬上一张木桌,挥动双臂,带头高唱。 渐渐地,车间里的女工们跟着哼唱起来,三遍过后,整个车间响起了整齐的合唱。 码头上的装卸工闻声围拢过来,有人问:"这是新编的民歌吗?"王莘摇头:"不是民歌,是献给祖国的歌。" 退稿一个月后,《歌唱祖国》已在天津各处流传。 工人下班时哼唱,学生升旗时演唱,街头巷尾能听到孩童稚嫩的歌声。 歌曲顺着京津之间往来的人流,很快传到了北京。 1951年春,《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诗人艾青听到这首歌后,对原歌词提出修改建议。 他认为"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这句虽然表达了文化自豪感,但缺乏时代气息,建议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王莘接受了这一建议,同时将"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使歌词更具历史厚度。 修改后的《歌唱祖国》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民间飞速传播。 北京的一些大学生,自发组织合唱团,演唱这首歌。 工厂的文艺小组,把它编入节目单,人们甚至在未见过曲谱的情况下,凭耳朵传唱。 一天,著名音乐家吕骥,在一所中学听到学生们齐声高唱《歌唱祖国》,被这首歌的感染力震撼。 他立即着手调查歌曲来源,寻找到了王莘。 1951年9月初,吕骥向文化部提交了推广《歌唱祖国》的建议,并很快送达周总理案头。 周总理亲自审听后,当即拍板:"好歌!应当大力推广。" 9月12日,高层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广泛传唱《歌唱祖国》。 三天后,《人民日报》用近半个版面刊登了,歌曲全文及五线谱,并附文化部通知,将其列为国庆献礼曲目之一。 被报纸退稿的歌曲,一年后占据了报纸显著位置。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十万群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站在人群中的王莘,眼眶湿润,恩师冼星海赠送的那支自动铅笔,被他珍藏在胸前口袋。 同月,毛主席在会议上接见王莘,连说三个"好"字,并赠予亲笔签名的《选集》。 从烟盒背面到全国传唱,从被单一报刊拒绝到国家领导人赞赏,《歌唱祖国》的传播轨迹,折射出艺术创作与时代共鸣的关系。 王莘的坚持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真正的艺术,最终会找到属于它的舞台。 即使是逆流而上,也能汇入时代的大河。 如今,每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很少有人知道它曾被退稿。 更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最初诞生在一个烟盒背面,由一支恩师赠予的铅笔写就。 音乐如水,会找到属于它的河道。 王莘用行动证明: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认可,而在于与人民心声的契合。

0 阅读:0
梦幻之影

梦幻之影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