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远也造不出手撕钢,只能找我们日本进口!”21世纪初日本拒绝向中国出手撕钢

闻史忆今阁 2025-05-13 00:54:36

“中国永远也造不出手撕钢,只能找我们日本进口!”21世纪初日本拒绝向中国出手撕钢技术,不料这一决定,竟让他们每年少赚1万2千亿。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市场上的折叠屏手机销量突然激增,德国和日本的"手撕钢"供应商却无法满足这波突如其来的订单需求。就在美国厂商焦头烂额之际,他们想到了一个曾经被视为"技术小学生"的国家——中国。最终,美国生产商不得不向中国购买了12吨"手撕钢",用于满足其国内市场的迫切需求。 这一幕若是放在15年前,简直难以想象。彼时的中国,在"手撕钢"领域可谓是毫无话语权。 回到21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精尖材料支撑。而这种被称为"手撕钢"的超薄不锈钢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曾形象地将其描述为"薄如纸、声如磐",这种厚度仅为0.02毫米、约为普通A4纸四分之一厚的钢材,即使三岁小孩都能轻松撕开,却在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新能源以及电子能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当时这项技术被日本和德国牢牢掌握。中国对"手撕钢"的需求量竟占到全球总需求的80%,每年不得不花费上百亿人民币向这两个国家购买。更让人气愤的是,中国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到的,往往只是一些边角料和次品。 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日本代表更是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轻蔑之情:"中国永远也造不成手撕钢,只能找我们进口。"这句话宛如一把尖刀,刺痛了在场所有中国工程师的心。 2006年,面对如此傲慢的态度和严峻的"卡脖子"局面,中国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手撕钢"技术。国家斥巨资购买了一台精密带钢轧机,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山西太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 然而,设备有了,技术却是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没有任何人可以请教,太钢的工程师们只能依靠自己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调试、一点点调整。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们才将这台复杂的设备彻底掌握,为后续的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在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的颁奖现场,山西太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名字被郑重宣读。这家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众公司",凭借着突破性的0.015毫米超薄"手撕钢"技术,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打破了世界纪录。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在这项荣誉背后,是一个历经700多次失败却依然坚持的团队故事。 回到2016年,山西太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了"手撕钢"攻关团队,由高级工程师王天翔担任领导。在誓师大会上,王天翔立下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谭的目标:要为中国制造出厚度为0.02毫米的手撕钢。这个厚度比日本和德国已有的0.03毫米还要薄三分之一。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个目标,认为在没有任何现成技术可借鉴的情况下,想要一步超越国际水平简直是痴人说梦。 面对团队的质疑,王天翔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用行动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路。"手撕钢"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大约需要20道工序,团队需要同时突破钢的纯净度、产线工艺、控制水平、产品性能以及高等级表面精度这五大技术难关。 最让人头痛的是轧制过程。从0.05毫米到0.02毫米,看似只薄了0.03毫米,实际上每薄0.01毫米,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20多个轧辊组合必须全部重新配备,而一套组合的变化高达2万多种。这就像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破解一个有着无数可能性的密码锁。 更为棘手的是断带和钢带炸裂问题。一旦发生断带,前面所有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必须从头再来。项目负责人廖席记得很清楚,有段时间他们平均每两天就要经历一次失败,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乎崩溃。有一次,他甚至向王天翔提出请求:"这么长时间,总是没有一点收获,换别人吧,我坚持不住了。" 面对同事的挫败感,王天翔语气坚定地回应:"怎么会是一无所获呢?你办公室里将近1米高的笔记本就是收获,从失败中找到的解决的上千个问题,就是收获,不能放弃,再坚持一下。"就是这样简单而有力的鼓励,让团队重新燃起了斗志。 整整两年时间,700多次的失败实验,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一次次地观察、记录、比对数据,像侦探一样从每一次失败中寻找线索。终于在2018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厚度0.02毫米、宽度为600毫米的"手撕钢",实现了当初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这一突破意味着中国彻底摆脱了被日本和德国"卡脖子"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中国获得了决定市场"手撕钢"价格的话语权。从2018年至今,太钢公司生产的0.02毫米手撕钢累计应用超过50万吨,占据国内市场70%的份额。

0 阅读:74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